很巧的是我在寫這些記錄期間開始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記》,裡麵有幾句話我深以為然。不知道在哪看到的:一本好的作品可以讓讀者感到共鳴。當然我個人認為讀名著,隻是為了拓寬個人的思想,你可以通過書來了解到他人的深刻思考,並不需要全然接受認同,奉為行為準則。
這本書我一開始看不懂,我不知道作者在表述什麼。後麵隔了幾天,甚至我都想放棄了,但還是決定即使看不懂我也要一個字一個字的看完,神奇的是居然大半我都能看懂了。每個人的理解不一樣,就像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
“我不僅不會成為一個惡人,更不會成為任何一種人:即成不了惡人,也成不了了善人;既成不了宵小之輩,也成不了正人君子;既成不了一方豪傑,也成不了一蔭之草蟲。”
就像先前我曾提到的我自卑又普信。我不知道其他人的解讀是什麼樣的,我給我那位高中朋友發,她說有種不卑不亢的感覺。顯然她隻看了這一句話。因為如果看了上下文,她就不會說出這樣一句話。
人總是矛盾,不要輕易給自己下定義。一旦給自己有了明確的定位,那不符合定位的一麵便越發明顯了。
當然我的解讀和原文上下文也關係不大,原文大概為了表現出主人公的心裡所想和行動並不匹配。但看到這句話我就想到了這個。
書裡提到過海涅的《自白》:“刻畫自己的個性,不僅是一件令人為難的工作,而且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儘管想要坦誠,但是沒人誠實地說出自己的故事”我深深的讚同著。
我是不喜歡跟人說話,或許是不知道如何和不熟的人聊天。如果有人告訴我該怎麼說做什麼,我覺得我的抵觸會小很多,可惜沒有。可能一個人呆久了,比起跟彆人出去溜達或者玩,我跟願意窩在家裡玩手機。
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人能這麼自然的分享吃的給彆人。說“你要吃這個嗎?”或者“這個給你吃。”我都覺得異常尷尬,可能是因為我所堅持的風度,所以我經常吃獨食,一方麵不知道怎麼說;還有就是覺得她們不喜歡。也因此顯得更格格不入可能。
為什麼突然提到這個,其實我好奇的是人是怎麼學會這些沒有教過的事。就像之前我看見一個事件大概是一個女生不會洗澡,準確來說是洗不乾淨,然後室友教她。我仔細回憶一下我媽也沒交過我洗澡,為什麼我會。
大概是模仿能力和零碎信息的整合。向周圍人學習與人相處,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零碎消息的運用。比如我在無意中看到搓澡兩字,知道洗澡是需要搓,因為有沐浴露,所以要塗沐浴露,又或者我購買搓澡巾刷到的搓澡廣告。
這也不排除我媽教過我,但是我忘了。不過我記得當時我媽準備教我的時候,我還奇怪為什麼洗澡還要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