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 夏日很快結束,諸葛亮不……(1 / 1)

夏日很快結束,諸葛亮不用再抱著薑維的手臂來降溫,然而時光飛逝,一個個夏季接連卷著熾熱南風來到荊州。

劉備早就攜夫人從江東歸來,並且得了張鬆獻上的益州地圖,已經與龐統軍師一同率兵入川,諸葛亮則與關張等人一同駐守荊州。

自從得知無法透露天機之後,薑維對改變他人以及大漢的命運便沒了執念,他的全部心神都用來控製自己,按捺住他那活著的時候死死壓抑住,死後卻無風自動的罪念。

可是,也算不得無風,他的丞相對他說的每一句話,因為他而露出的每一抹笑容,都如雷似電,激燿著他的三魂七魄。

甚至不需要對他說什麼,不用為他做什麼,諸葛亮隻是靜靜地坐在那裡,做自己的事情,跪坐在他身旁的薑維便覺得已是世間極樂。

正如此刻,他們麵前放著兩塊上好的木板,一為桐木,一為梓木。劈刀、木鑿等工具擺在一邊,諸葛亮專注地查看木料材質,時不時地用指節敲敲這裡叩叩那處。

“你覺得神農比較好,還是伏羲比較好?”靜靜地忙碌了許久之後,諸葛亮拿起毛筆,準備為琴製形。

“先生的師襄便很好,何須再勞累。”薑維見諸葛亮燃起了斫琴的興致,雖然歡喜,卻怕他操勞,而且他說的也是實話,諸葛亮的那張琴音聲溫勁,堪稱名品,實在無需再造一柄。

“師襄雖好,你卻不能彈奏。”

此言甫一入耳,薑維心中猛然一蕩,想要拒絕的話已經到了嘴邊,卻根本說不出口。

見他這般舉止,諸葛亮笑得暢快:“我果然沒看錯,你也是擅琴之人,每次見我撫琴,你便移不開眼。”

那是因為撫琴者是你的緣故。

自己移不開眼的原因,薑維差點脫口而出,幸好他仍有一絲理智尚存,飛快將到了嘴邊的話吞回腹中,但他仍忍不住麵上陣陣發熱,而且一想到諸葛亮正準備為他斫琴,他就更加喜不自勝。

“真是什麼都逃不過先生之眼,既如此,勞煩先生為我製一仲尼可好?”

諸葛亮點點頭,拿筆蘸了些墨,卻停下盯著他看了一會,突然笑了起來:“不好。”

然後他飛速下筆,不多時,便初現琴形。

薑維定睛一看,竟然是綠綺,傳說因司馬相如而聞名。而且那首名滿天下的曲子他也很熟悉,因為他曾經背著所有人偷偷彈過。

建興十三年,在定軍山,對著一座空墳。

而此刻,麵前的諸葛亮正看著他,眼睛閃閃發亮。他心中悲喜交加,卻無論如何也不敢開口說自己識得此琴。

“如何?”見他移開眼神,諸葛亮偏不放過,連聲追問道。

“隻要是先生製的,怎樣都好。”

聽到他故意避開重點的這番答複,諸葛亮依舊心平氣和:“就知道你會這麼說。”

他把琴板放在一邊,徑直走向自己的那張琴。

當他的手指撫上琴弦之時,薑維忍不住伸出手去:“哎…”

諸葛亮頭也不回,迅速答道:“放心,不會讓你聽《鳳求凰》。”

此言一出,這曲《鳳求凰》沒彈奏也如同彈奏了一樣,薑維低下頭,不敢看他。

《鶴鳴九皋》在耳邊響起,可他什麼也沒聽進去,心中百轉千回,卻逃不出一個念頭:為什麼事情會發展至此?

其實他活著的時候,便一直戀慕著諸葛亮,每一刻都不想與他分開,隻是因為軍國大事,不得不忙碌,礙著世俗人倫,不得不克製。

而現在,他死了,倒是不用再恪守什麼了,而且又得了這等明晃晃的青睞,可是人鬼殊途,他已經失去了與他的丞相雙宿雙棲的可能。

世人稱他智勇雙全,果敢堅毅,隻有他自己知道他是何等怯懦。

“軍師!主公處發來急報!”熟悉的傳令官神色倉皇,不待通傳便向室內奔來,在門檻處狠狠摔了一跤。

薑維心中一沉,算了算時間,龐軍師大概就是在這段日子去世的,再看來人的驚慌之態,他能肯定,信中定是這一噩耗。

他不自覺地將手搭在諸葛亮的肩膀上,諸葛亮慢慢扭頭看他一眼,然後麵色凝重,接過信函。

隻掃了幾眼,帛書便從他的手中飄落,下一刻,他緩緩抓住薑維的手,口中喃喃:“你是知道的,是不是?那晚我觀星的時候,你就在歎息,剛剛信使還在門口,你已經開始安慰我……不,你一直就知道,隻是你沒法告訴我。”

他的手無力地鬆開,合上眼後,他深深吸了一口氣:“我大概會做出許多錯誤的決定,否則,你當初也不會對我說那麼多個‘不要’。”

見他這般哀痛,薑維心如刀絞,但是憑著對他的丞相的了解,他緩緩說出下文:“然而你還是要繼續,繼續為了主公的大業肝腦塗地。”

“你不試著勸勸我?也許我會改變想法。”

薑維不禁苦笑,幾年前,剛見到諸葛亮且無法與之交談的時候,他一直想著一定要讓他知道未來樁樁大事的走向,以扭轉乾坤反敗為勝,卻從未想過讓他離開那條荊棘之路。

其中的原因,他並未刻意去思索,如今答案卻不請自來:“你不會聽我的勸,如果你肯聽的話,我死後也不會出現在你身邊。”

“你說得不錯。”諸葛亮睜開眼,恢複平日冷靜:“待荊州這邊安置妥當,我們就入川。”

沿著江水,一直上溯,巴東很快被攻克,與主公會師成都城下不久,劉璋便獻城投降。

麵對眼前順遂的一切,將帥紛紛欣喜若狂,唯有諸葛亮接受了軍師將軍一職後,平靜地著手開始處理政務。

雖說初入蜀地,百業待興,但是此間有法孝直在軍事上為他分憂,又有伊籍、劉巴等人與他共製《蜀科》,所勞之神所費之力反較從前為輕,薑維在旁深感欣慰。

不過能夠用來斫琴的時間依舊很少,那柄綠綺打磨了三年,才上好了弦。

白露這天恰逢中秋,剛到傍晚,成都城內便已熱鬨非凡。諸葛亮的府上卻安靜得很,軍士、仆從們都被他放了假,整間院子,隻有中庭的一處角落,火星劈啪爆裂的聲響不時衝上雲霄。

“這琴弦中的柘絲較多,不知合不合你的手。”諸葛亮斟了一杯酒,小心翼翼地將酒杯擺在還未燃起的琴尾邊上,不一會,它便被火舌吞噬,在薑維和諸葛亮的注視當中,與綠綺一同化作灰燼,躺在暗紅的炭火中央。

與此同時,這兩樣物件,也出現在薑維手邊,他愛不釋手地撫摸著綠綺的琴麵和嶽山。

“可惜了,有杯卻無酒。”諸葛亮捧著酒杯,似乎想要與他對酌,隻是那燒給薑維的杯中空空如也。

雖然無法與諸葛亮對飲一事令薑維深為遺憾,但是此刻他有更要緊的事情要做,他迫不及待地倚著桂樹坐下,將琴架於膝上,試著撥弄了幾下。

音聲雅正,琴弦柔韌,手感極佳,不禁讓他想起了三十多年前,想起他們都活著的時候。

那時候諸葛亮也常常笑吟吟地看著他撫琴,隻是囿於病體,無法這般舉杯輕啜。

鼻中泛起一絲不該有的酸,他合上雙目竭力凝神,不知不覺中,琴音已經順著指尖流淌出來。

他的思念,他的眷戀在琴聲之中無處遁形,明知不該這樣直白,可是他的心才微微一顫,手指便忙不迭地動作起來,早已由不得他控製。

琴聲在空曠的院落中回蕩,卷著頭頂桂葉被清風拂過的簌簌聲響,擁他入懷。

“錚”“錚”兩聲琴音響起。

不用看薑維也知道,這是他熟悉的人,用熟悉的師襄奏出的琴音。

但接下來的聲音是那麼繾綣,如泣如訴,他還是忍不住睜開眼,去尋那來處。

不知何時,諸葛亮撇下了酒杯,與他一樣,背靠著對麵高大的桂花樹,席地而坐,用師襄與他合奏起來。

這支曲子並非前人所創之名作,亦不是當年二人研習蜀派琴學之時共譜的雅樂,隻是此刻薑維有感而發,隨心而走的一團思緒罷了。

他當然知道,任何時候諸葛亮都可以和上他的調子,但是時隔三十餘年,能夠再次與他的丞相合奏一曲,仍是他死後最令他歡欣的事情。

對麵的人時不時地抬起眼看看他,眼角含笑,比天上的明月還要昳麗。桂香馥鬱,籠罩周身,他心裡卻比吃了桂花蜜還要甜上幾分。

風聲大了些,庭院裡的桂花被驚擾得跌下枝頭,紛紛停在了諸葛亮的身上,兩人離了丈許遠,可是薑維仍能看清他發梢上墜著的最為細小的花朵。

突然,對麵的琴聲慢了兩拍。

“醉意上湧,指未隨心,請君莫怪。”諸葛亮放下琴,笑著起身,他行動起來果然有些遲緩,帶著微醺之意。

“我亦與先生同醉。”薑維情不自禁地小聲說道。

“什麼?”諸葛亮似是沒有聽清楚,不過他也沒多問,慢慢向後堂走去。

薑維正打算跟上,突然一隻野貓從樹上跳下來,將諸葛亮那半盞殘酒打翻在火堆餘燼中。

他心頭一緊,急忙回頭打算叫住諸葛亮,如果酒水將這堆半燃不燃的炭激起了明火,怕是等不及仆從們回來將其撲滅。

結果,本有些暗紅的炭堆,徹底熄滅了。

這到底是酒還是水?薑維十分疑惑,明知自己聞不出味道,但是他還是忍不住低頭在酒碗邊上嗅了一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