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養育環境-家庭成員性格介……(1 / 1)

我的養育環境是這樣的,奶奶來我們家幫助爸爸媽媽帶我到4、5個月,然後因為要忙地裡的活,奶奶把我帶回農村老家帶到2歲半左右,之後我回到縣城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

我爸爸是一個很努力的人,年輕時候也想改變自己的性格,這些年他變得越來越固執、教條主義,就是讓我們不能吃火鍋、不能吃海鮮、不能吃打農藥的麥子(他自己嘗試過有一年完全不打藥,結果麥子全壞了),會不厭其煩(每天至少三次)讓我和弟弟注意坐姿、走路姿勢、握筷子握筆姿勢。

媽媽是一個很外向、熱情的人,我們每到一個新地方,她很善於和彆人建立聯係,我在家裡她會問長問短,我感覺很溫暖,但是也感覺到我們性格不同,從內心很難和她建立深層聯係。而且,媽媽經常很快幫腔爸爸批評我,我小時候常常覺得孤立無援。

奶奶是一個農村婦女,她有很多被欺負的人生經曆,很怕我的爺爺(爺爺已經過世了)。

谘詢師說我的很多問題是0-3歲時候產生的,因為過早地生活環境發生變化,對我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可能奶奶那時候常常忙農活,無暇照顧我,我的很多需求被忽視了;另外爸爸媽媽養育我這樣的孩子,一定也覺得比其他孩子要費勁費力。

二、養育環境-我的一天

我上初三了,對我而言難堪又痛苦的一周終於結束了,我不用再見到嚴厲的老師、不喜歡我的同學了,迎來了美好的周末生活。爸爸6點多就叫醒我,他說要養成早起的習慣,要不然周內上學起不來,我隻好磨磨蹭蹭地起床,爸爸又讓我做家務,還要把他房間的被子疊好,“可是大人不是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嗎?你為什麼不自己做”我的想法脫口而出,爸爸就非常委屈生氣地說“我養孩子供你吃喝,就這點事情你都不做,你對家庭有什麼貢獻!”,對哦,他說的好像有道理,原來是我不好,我腦子裡就冒出“我為什麼這麼好吃懶做,爸爸媽媽對我這麼好我卻不想乾活”的想法,我很自責,馬上就去把家務乾了。

那時候很小,父母的話和自己內心想法有衝突,會自然地信奉父母的話,潛意識自行修改自己的邏輯思維,直到多年之後我去做谘詢,谘詢師才告訴我那時候我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符合客觀邏輯的,爸爸的邏輯是混亂的,還要強迫彆人按照他的來,而他這一套在外麵是根本實行不下來的,這也是他人際關係不好的原因;另外,我反對爸爸的想法,並不是反對爸爸這個人,可是爸爸沒辦法分辨,其實我內化了這個部分,很長一段時間我也沒有辦法分辨,所以彆人一拒絕我我就會非常生氣暴怒。

終於爸爸從家裡出去了,我心裡有一陣非常暢快自由的感覺,我準備叫一個小夥伴玩(她們家住我們隔壁樓棟,打開窗子能看到她家),當時她在吹笛子,我叫她,不知道她是不是沒聽到,她“哐”一下關掉了窗子,我奶奶好像是為了緩解我的尷尬,笑著說:“人家娃娃是不是嫌你叫她了,才把窗子關了,好了咱也不跟她說了”,我一下子臉都紅了,奶奶說的對,原來是好朋友不想跟我玩,可是奶奶為什麼要說出來呢,我好難堪。

其實最開始我並沒意識到這有什麼問題,即便好朋友聽到了我喊她關閉窗子也沒什麼,可是奶奶好像沒辦法接受拒絕和失敗,好像很羞恥,她要表達出來要安慰我,在接受專業治療之前,很長一段時間我內化了她的這個部分,對我來說拒絕我的事情就是羞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