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定決心 林恒四歲的這一年,他也曾想……(1 / 1)

漫漫科舉路 月下相約 1213 字 12個月前

林恒四歲的這一年,他也曾想過自己將來要做什麼,是繼續走前世的路,做個富甲一方的商人,還是換條路子,欣賞一下前世不曾有過的風景。

但他始終沒有確定下來,因為他還是個小孩子呢,想那麼多乾嘛,當然要儘情享受這段無憂無慮的時光呀。

然而,生活不可能往往一帆風順。

沒過多久,林恒的想法就改變了。

一天正午,太陽高高地掛在空中,平等地撒向每一寸土地,村子裡突然傳來敲鑼的聲音,接著就是村長喊話,讓每戶人家都去祠堂那裡集合,有大事要宣布。

太平年間,大家也沒有太過驚慌,知道不可能是戰爭,畢竟現下國富民強,周邊的小國家都不敢侵犯大慶邊境,可能是有什麼政策要宣布吧。

村裡人到齊後,就見鎮上的衙役拿著一封紅紙,和村長及族老們說著些什麼,神色有幾分嚴肅。

不一會兒,村長敲鑼示意大家安靜,便開始介紹衙役的來意。

“大慶清平年來,慶帝勵精圖治,國力昌盛,為惠及大慶子民,撥國庫銀五十萬兩,修繕道路,特廣而告之,征召民眾參加” ,南陽縣令自接到郡府命令後,就召集師爺、幕僚商議征役一事,為不負皇恩,連夜摸排十三個鄉鎮的道路情況,根據各自情況給各鄉鎮撥款重修道路、驛站、碼頭,與此同時,召集人手參加民役。

此次徭役與林恒前世想象的民役不同,不是強製性的,而是民眾自願參加,官家給參加徭役的百姓發役薪,服役的地點就在鎮上到各自村子裡,參加徭役的人晚上回家休息,早上出門上工,午飯晚飯全包,也是古代版的“以工代賑”了。

慶帝自上位以來,屢屢關心百姓生活,深知百姓生活不易,采取了許多利民政策,這次的重修天下之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林恒想到一句俗語,要想富,先修路。

道路修好了,村莊去鎮上就更便利了,村裡的人能把更多東西送到鎮上去賣,改善村民的生活,縣裡也會有更多商戶願意去鎮上做生意,鎮上的生意越做越好,同理,村莊、縣城、府城也是一樣,商業的發展會帶動更多的稅銀繳納到國庫,國庫富裕了,會有更多的錢款“用之於民”,這是國家和人民的“雙贏”。

想通這一點,林恒不由覺得慶帝是個真正體恤民眾的君王,大慶朝朝著光明的未來不斷前行。

作為這個時代下的一個普通百姓,他無疑是幸運的。

然而,來到這樣一個時代,看到有很多人為著大慶的未來嘔心瀝血,林恒也備受鼓舞。

因為他知道,在這個時代,官方的聲音能影響一切,皇帝是否英明、官員是否儘責會影響到整個大慶國家的前行。

看到有人能因為一項好的措施讓數萬百姓受益,林恒無疑是羨慕的。

前世他從未想過走這樣一條路,因為他心無依靠,現下,家人是他最堅強的後盾,林恒決定,從心而活。

他想跟隨著偉人的步伐,為這個欣欣向榮的國家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正是從這刻起,林恒決定,他要走科舉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