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1 / 1)

“母妃不是那個意思,你若真想對榮陽發難,必須得有一個站得住腳的理由,否則,你父皇不會幫你。”

良嬪心中惱火,不是衝著李暮歌,是衝著榮陽。

她女兒不爭不搶,尊長愛幼,從未做過得罪人的事情,榮陽不聲不響便派刺客殺人,實在是太過分!

就算榮陽出身高,有外祖護著,也不該殘害姊妹!

李暮歌聞言,稍稍冷靜了些,良嬪見此繼續說道:“那狼心狗肺之徒,行事如此狠辣,若真要殺她,需得一擊必殺,不能給對方翻身的機會。”

找刺客殺回去肯定不行,因為人選實在不好找,榮陽公主早已成婚,住在宮外的公主府上,府上侍衛全是西北邊軍退下的高手,說句不好聽的話,宮中禁軍都不一定有那些人厲害,良嬪上哪兒找高手做刺客。

此刻良嬪已經順著李暮歌的話,將榮陽公主視作幕後主使了。

李暮歌沉默了一會兒,憤怒的情緒稍稍平複了下來,她問良嬪:“母妃現在信我了?”

“信,母妃相信你不會說謊。”剛剛良嬪沒有回答這句話,現在她給了一個肯定的答複。“不過,我們一切都得從長計議,這樣吧,你被刺殺一事,咱們暫且先壓下去,看看幕後主使還有沒有彆的動作。”

李暮歌並未受傷,現在鬨得沸沸揚揚,對她來說並不是件好事。

良嬪關心的話語讓李暮歌心裡好受了些,她點了點頭,同意了良嬪的安排,但還是有些悶悶不樂。

良嬪見此,不知該說什麼,溫柔地為她端來安神湯,喂她服下後,叮囑她好好休息,便先走了。

等良嬪離開,李暮歌一個人躺在床上,難得有時間和空閒。

過往她一直活在下一次死亡不知何時到來的恐慌中,每一次輪回都是在她死後,她睜開眼睛時,既要消化上一次死亡的痛苦,又要麵對接下來的生死困局,根本沒時間一個人呆著,好好想想破局的方法。

光是躲避層出不窮的刺殺,適應她完全不熟悉的時空,不認識的“親朋”,便已經耗儘了她的所有心力。

現在有時間,正好捋劇情,她想從劇情裡找到一個問題的答案,良嬪到底愛不愛原身?

劇情沒法給李暮歌答案,但大概能看出來,良嬪愛她的女兒,隻不過這份愛,排在許多人後麵。

李暮歌很快想明白了良嬪態度前後變化巨大的原因,是因為良嬪意識到,自己有魚死網破的心,覆巢之下無完卵,良嬪擔憂出事,禍及全家。

李暮歌還挺佩服良嬪的,在意識到情況不妙後,良嬪竟然迅速改變了說話的方式,以安撫為主,目的隻有一個,讓要拚命的李暮歌冷靜下來。

李暮歌承認,自己確實是被安撫了,她不想跟榮陽正麵硬剛了。

縱觀整本書,不難發現,在這個階級分明的世界,哪怕是親姐妹,地位也是不一樣的。

原書中,榮陽殺了李暮歌,隻是被訓斥了一頓,隨後罰她為李暮歌守孝一個月,到良嬪麵前請罪,此事便了了。

但如果是李暮歌殺了榮陽,一定會出大事。

皇帝能饒過李暮歌,榮陽外祖家卻絕不會放過她。

雖都是公主,但公主與公主的份量不同,榮陽頗受皇帝和太子看重,她的駙馬更是朝中重臣之子,不止一個家族站在她身後。

比起榮陽公主,連封號都沒有的十四公主,實在是弱小的不值一提。

那麼話又說回來了,一個位高權重的公主,到底為什麼會對自己沒有存在感的妹妹起殺心?

原書裡並沒有提到這一點,李暮歌的死僅僅是太子和大公主鬥法的借口。

即便查出凶手是榮陽,也不可能有人跑去問榮陽,為什麼殺人。

李暮歌穿成可憐的十四公主,得了十四公主的身體,卻沒有她的記憶,畢竟李暮歌穿過來的時候,原身已經死了,原身連遺囑都沒留下,記憶更是沒有一點兒。

“真難啊。”

李暮歌看著色澤亮麗的床幔,長歎一口氣,她可太難了。

她就是個普通大學生,為什麼要經曆這些!

煩躁之下,好不容易壓下去的怒火又翻湧出來,李暮歌越想越氣,一咬牙,直接從床上起來了,穿上鞋,隨手拿了一件披風,披上就走。

路上遇見梧桐殿的宮人,李暮歌隻說回自己的春和宮去了,那些宮人並未多問。

李暮歌確實回了春和宮,不過她隻轉了一圈,隨後叫上貼身宮女白芍,就直接出宮去了,目標端華公主府!

榮陽是太子的人,想要對付榮陽,必須先扳倒太子,身為半君,太子的存在足以逆轉輸贏。

對付太子,除了皇帝以外,隻有一個人能做到,那就是端華公主——李曦年!

端華公主是皇帝的大女兒,她出生時,還是盛天皇帝在位,那位千古無一的女皇,對自己的大孫女非常疼愛。

甚至不止一次,有過立端華為皇太孫的想法。

可當今皇帝李麒並不是個簡單人物,他能在波詭雲譎的後宮活下來,還能在女皇統治時掌權,最後接替女皇的位置,將皇位重新迎回李家,足以看出,這人十分善於弄權,也愛爭愛搶。

年幼的端華什麼都不懂,比起權力,彼時幼小的她更在乎親情。

年老的盛天皇帝更沒有心力,為了孫兒去跟自己的兒子再爭一次皇位,再加上從未有過皇帝傳位給孫輩的事例,最後此事隻能不了了之。

或許是因為端華公主差點兒搶了自己的皇位,又或者是傳統思想作祟,李麒上位後,第一件事是冊封二皇子李暉朝為太子。

李暉朝是皇後所出,占了一個嫡出名頭,加之還是男子,被大多數信奉儒家思想的朝臣擁護。

大公主對冊封太子一事,自是十分反對。

可大公主的母妃出身民間,出身幾乎是後宮嬪妃裡最低的那個,再加上她母妃身子不好,自她之後再無生養,她孤立無援,彼時不過及笄的她根本沒法反抗皇帝的決定。

而今十多年過去,現在的大公主,早就不是當初的她了。

當初的不悅,積攢在心裡多年,隻等著一個借口,立馬就會爆發出來。

李暮歌坐在馬車裡,看著馬車搖搖晃晃出了皇宮,往大公主府去。

大公主府就在皇宮旁邊,不算太遠。

李暮歌下車的時候,為她駕馬車的宮人提醒她,要在申時末之前回宮,以免宮門落鎖,被鎖在宮外。

申時末,下午五點之前回去,現在大概是中午十二點左右,時間夠用了。

李暮歌遇刺的消息被良嬪瞞得死死的,壓根沒有傳出梧桐殿,負責此事的郭勇是良嬪女婿,兩人配合默契。

現在正好方便了李暮歌,她剛遇刺,就能單獨出宮來了。

沒有拜帖,李暮歌被攔在了大公主府外,好在今日大公主並未外出,門口的護衛往裡傳了一句話,很快李暮歌就被人迎了進去。

帶她入門的人是大公主門下僚屬,名為僚屬,實則也算是大公主養得麵首。

人很年輕,估摸著不足二十,高高瘦瘦的,臉長得白白淨淨,頭上簪著一朵盛放的白牡丹花,頗有些人比花嬌。

身為僚屬的智慧沒看見一點兒,身為僚屬的樣貌,倒確實不俗。

“見過十四殿下,問殿下安。在下姓張,名秋字子竹,乃是府上幕僚,大殿下正於大廳設宴款待友人,不便前來,還請殿下隨在下入內。”

張秋先與李暮歌見禮,隨後恭敬地引路,他從未見過李暮歌,看向李暮歌的眼神裡,難免帶了三分好奇。

意識到張秋在打量自己,李暮歌不悅地看了他一眼,嚇得張秋立刻收回了那好奇的眼神。

李暮歌懶得跟張秋說話,主要是她其實有一點點的社恐,真的很不喜歡跟人溝通,若不是靠著心裡的那股火氣,她誰都不想搭理。

還有就是,她現在能用到大公主,不代表大公主是個好人,實際上,大公主也讓她很不爽,她看見大公主的人能有好臉色才怪。

因為在原文裡,大公主對李暮歌的死持不屑態度,認為李暮歌太過軟弱可期,但凡李暮歌強大幾分,死得人就不是她了。

“那麼多公主,榮陽不選年紀更小,更好下手的十八十九,偏偏選了十四,不正是因為十四無能嗎?身為公主,無能到連自己的命都丟了,有什麼好為她傷心的,如此無能愚蠢之人,儘早投胎去是好事。”

這段話,是大公主對她的幕僚說得,當時她贏了太子一手,躲過了太子的陷害,還坑了榮陽一把,正誌得意滿,笑得開心。

她的幕僚與她玩笑,問她十四殿下去世,是否為這個妹妹傷心,她醉後吐真言,說了這麼一段話。

標準受害者有罪論。

你死不是因為凶手殘暴不仁,是因為你太弱。

走在大公主府裡,陽光照耀之下,公主府上一步一景,無處不奢華精致,碧瓦朱簷,層樓疊榭,實在是美不勝收。

可李暮歌無心欣賞建築的壯麗,她回想起小說裡大公主的為人處世,憤怒帶來的勇氣如潮水般褪去,此刻隻覺身上一陣陣發涼。

皇室的這些公主皇子,還有那高高在上的皇帝,簡直就是偽人!

思考間,走過雕梁畫棟的長廊,她終於到了設宴所在的水榭。

高台之上的屋舍裡,傳來陣陣絲竹之聲,讓李暮歌不禁想起了那一場盛大的萬壽宴。

在萬壽宴上,她中毒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