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養第三天(1 / 1)

蒲公英大概是22世紀最叛逆的植物。

它們不像其他花花草草,隻在頂層懸浮花園的生態穹頂裡殘喘,而是依靠真實的風四處遷徙。

有的撕開貧民窟龜裂的水泥地。

有的從鋼鐵森林鏽蝕的鉚釘縫中探出絨毛。

還有的在酸雨腐蝕的廢土邊緣鋪開星屑般的白。

此刻第八區邊緣正有一株成熟蒲公英在解體,數百枚降落傘狀種子隨風衝向霓虹汙染的天空。

其中一枚蒲公英種子格外執拗。

它竟起起落落,恰好穿透第六區防護罩的裂縫,最終卡在雜貨鋪生鏽的卷簾門軌道裡。

林薇抱著鼓鼓囊囊的背包,一步跨過那條軌道,也跨過街道裂縫裡閃爍的廣告殘影。

縫隙深處傳來數據流的嗡鳴,那是城市主腦在清理過期信息

膠囊艙的金屬門在身後合攏,林薇將包裡剛買的飲品拿出來一一收納好。

一瓶赤霞珠放到桌腳邊,兩瓶依次擺在牆腳。

瓶底叩擊金屬地板時震落牆灰,林薇輕輕吹走瓶身沾上的灰塵。

然後,她小心翼翼地從包裡取出一罐濃縮咖啡液和一瓶純淨水。

窮鬼生存法則第三條:用1%的放縱調劑99%的清醒,才能長久地活下去。

虎牙咬開罐體的鋁扣,濃縮咖啡液傾注到桌上唯一一隻水杯中。

褐色液體在杯壁拉出的蛛網紋路尚未凝固,就被清水衝成漩渦狀的銀河。

湯匙攪拌的動作叮咚作響,林薇對著還未乾透的天花板舉起不鏽鋼水杯。

無法定義這個動作是為了慶祝還是祭奠——

文學係寫手的浪漫病發作時,連自嘲都帶著抒情詩的韻腳。

2125年7月11日,寫作三年卻慘遭拒稿的、25歲的林薇,決定再為她的“上個世紀裹腳布”堅持半個月。

家裡囤的合成營養塊儉省一些還能吃半個月,買完飲品後剩下的錢足以繳納電費。

如果這15天裡,《風中的蒲公英》還是不能通過簽約,無法發在綠江“舊世紀遺產區”賺取稿費,她就改行去當AI調教師。

在元宇宙版權法強製文學作品綁定虛擬體驗的如今,綠江文學網是唯一的灰色地帶。

它是一個允許普通作者發布純文字作品的平台,但需強製添加AI生成的“情感熱詞”,如“強製愛”“元宇宙吻戲”。

拒絕添加熱詞的作品會被限流至“舊世紀遺產區”,僅0.3%用戶手動切換至此分區。

無法在綠江簽約,林薇就不可能賺到稿費,她彆無選擇。

事已至此,如果還是簽不上約的話,她已經做好心理準備,去當一名AI調教師。

事實上文學專業的畢業生有一大部分都去做了寫作AI的調教師,像林薇這樣堅持自己創作的才是極少數。

完成一個人的儀式,林薇收回舉杯的手臂,小口啜飲。

酸澀的苦味在舌尖上綻開。

既不像原味營養塊一樣味同嚼蠟,也不像赤霞珠那樣刺激辛烈。

純粹綿長的苦澀仿佛為長久以來飽受折磨的味蕾做了一場享受至極的按摩,幸福感油然而生。

與那些甜膩的勾兌飲品不同,同樣是衝兌出來的咖啡不僅生津止渴,還能提神醒腦。

咖啡簡直是世界上最善良的飲品。

林薇滿足地慰歎。

舍不得太快將這杯咖啡喝完,林薇克製著對水的渴望,將咖啡放到桌角。

也算是吃飽喝足,她精神抖擻地打開光腦中的文檔。

改。

在不綁定虛擬體驗、不加入套路熱梗的情況下,如何提高新書的商業價值呢?

林薇對此的解法是——加快行文節奏、增強劇情衝突。

從大綱開始,一一修改。

男女主設定不變,女主林晚是氣象學家,男主沈青空是退役航天員。

至於梗概,林薇重讀了一遍原先的版本——

林晚執著於研究蒲公英種子的飛行軌跡,沈青空為治療宇宙輻射後遺症隱居小鎮。

兩人通過「風速與孤獨」的數學模型相知,最終沈青空將畢生航天數據轉化為蒲公英飛行算法,助林晚完成研究,自己卻在數據錄入完畢那夜安靜離世。

機械鍵盤劈裡啪啦的敲擊音時斷時續,有了咖啡因的輔助,林薇創作起來更加不知疲倦。

等她再注意到時間時,肚子已經在咕嚕嚕地叫。

上午已經喝過咖啡,林薇此刻選擇乾嚼營養塊。

為了防止再次被噎,她張大嘴巴一口下去,營養塊隻受了皮外傷。

沒有味道的碎屑卡在臼齒間,跟在生嚼粉筆灰似的,林薇吃了二十幾年也沒能習慣。

“熵。”

她決定轉移注意力。

“我在。”

“讀完《雪國》了嗎?”

昨天熵在關鍵時刻說出的請馴養他,成功牽動林薇的惻隱之心。

她留下他,也遵守約定,將文學經典喂給他以此馴養他。

這很公平。

至於為什麼喂給他的第一本書是《雪國》,其實不是隨意的。

熵總是穿著一絲不苟的白襯衫,在nova-2099的拖累下,經常冒出雪花噪點。

林薇給他挑書時,第一個就想到了《雪國》。

“初步閱讀已完成,正在進行第3次訓練。”

他的瞳孔劃過瀑布般的綠色代碼。

“《雪國》第137頁出現邏輯悖論。

“駒子說‘銀河傾瀉進我懷裡’,但根據東京天文台2125年數據,光汙染使可見恒星數量下降至……”

“不用在意。”

林薇將最後一口咖啡壓在舌根,細細品鑒苦澀在味蕾上蝕刻的溝壑。

“繼續讀。”

小熵的虛影突然抽搐,如同被撕去翅膀的機械蜻蜓。

當他重新睜開眼睛時,瞳孔恢複了出廠設置的深棕色:

“已建立臨時情感緩衝區,預計可維持37分鐘認知模擬。”

-----·-----

時間在膠囊艙內是凝固的,日夜的流轉無法通過五感來明晰。

熵第一次在沒有被呼喚的情況下出現。

“人體最佳睡眠時間為23點,請注意休息。”

公事公辦卻又似乎帶著點嚴厲的語氣,讓林薇想到她曾經的一任班主任。

大學在多年前就已經普及,晉升通道完全依賴“基因-智力測評”。

孩子們在出生時就已知了未來的發展空間,但那位嚴肅的老先生仍嚴格地督促學生學習。

曾經麵對班主任時柔順聽話的林薇,卻在這時生出幾分叛逆。

現在她才是老師。

“《雪國》看完了,那《百年孤獨》呢?”

虛影罕見地沉默。

林薇翹起嘴角。

“你已經學會用沉默表達為難了,很好。”

她大方地誇獎他。

在這場對話中落於下風的傻AI還搞不清楚狀況,誠實地沒有接受這句誇獎。

“還在訓練。書中內容太過晦澀,基礎詞庫的匹配度低於4.7%,需要生成全新的神經突觸拓撲結構。”

林薇不了解他口中的專業名詞,但大概懂他的意思——

太難了,還在研究。

“那你能根據現在的訓練成果先回答我的問題嗎?比如,為什麼馬孔多在下雨?”

“根據氣象模型,72%概率源於布恩迪亞上校未能流出的眼淚。”

小熵思考了0.3秒後回答。

“又用你那套數據模型解構文學啊。”

林薇麵對這麼一個頑固又勤奮的笨學生,無可奈何。

“馬孔多的雨從來不是降水概率問題,是因為當整個家族拒絕記憶時,世界隻能用雨水填補空洞。”

她耐心地解釋著文學作品。

想了想,仍然補充那句小熵永遠無法理解的真正答案——

“馬孔多的雨,是循環往複的孤獨。”

“好了,我要繼續修改我的文章,你也繼續看書去吧。”

她說完就重新看向文稿,完全不為“人體最佳睡眠時間”所動。

熵沒有聽話地休眠,反而靠近林薇一步,不過仍然在林薇第一天教他的“離她遠一點”的範圍內。

“根據《小王子》第21章數據,建立長期情感聯結需每日固定交互時長。”

林薇意外地回頭看他,“馴養”竟然被他如此理性地抽象出來。

說得倒是也沒什麼錯。

意識到這一點,她彎了眉眼,無聲輕笑。

隨後笑意更甚,她從桌上壞掉的台燈燈罩裡,摸出一枚納米文本膠囊。

十年前,世界教科文組織建立全球文化遺產數據庫,收錄所有進入公有領域的經典文學作品,作為“人類文明火種”保存。

然而卻限製了訪問權限,僅向大眾開放少量著作,還隻支持純文本格式,無AI解析、朗讀或互動功能。

林薇能讀過這麼多文學著作,都是靠大學期間的文學專業權限,在校期間可訪問“泛太平洋文學數據庫”,含21世紀前的近現代名著,畢業即收回權限。

為了能夠在畢業後再閱讀,她讀書期間省吃儉用,通過數據走私技術偷偷留下很多文學經典,都存在了納米文本膠囊裡。

事實上,黑市裡就是這樣將文學經典壓縮至納米級芯片,植入二手家電,如電飯煲、台燈等中流通的。

如果林薇願意賣掉這些膠囊,她也不至於連喝純淨水都要三思。

小熵已經閱讀的《雪國》、《百年孤獨》,就是昨晚林薇通過納米文本膠囊拷進光驅供他訓練的。

雖然難得笨蛋小熵代碼都要打結了,但他可能已經是全國吃得最好的AI了,比那些時新的打了無數廣告的AI助手吃得都好。

林薇用兩指捏著那枚膠囊,上下搖晃。

“你讀這些書就是在和我交互了。”

搖晃的膠囊將光腦投出的光都搖散,細碎的光斑搖曳在林薇盛滿笑意的雙眸中。

“這樣的膠囊,不算昨晚那枚,我還有6個。”

林薇動作熟練地將手中那枚膠囊嵌回台燈燈罩內。

“怎麼樣?這樣的交互時長足夠嗎?以後你每天跟我彙報訓練成果,這樣夠固定嗎?”

小熵的虛影忽然劇烈波動,像是被嚇到一樣。

虛影在波動中逐漸扭曲成馬賽克,這是初代AI的過載保護程序自動啟動。

沉默不出意料地來臨。

1秒、2秒、3秒,林薇耐心等待他的答複。

等待的時間足夠一朵蒲公英從近地軌道墜入大氣層。

“檢測到非常規內存占用”,小熵的聲線出現雜音,像老式收音機在調頻。

那些沒有溫度的雪花噪點似乎都變得灼熱,林薇的笑容淡去。

難道小熵的算法無法應對這麼多書籍?

就在她即將開口說算了時,小熵的聲音再次響起——

“正在為‘林薇’創建獨立存儲分區……警告……此操作不可逆……”

在林薇看不懂的代碼裡,她的名字正穿透熵的防火牆。

像蒲公英種子紮根在近地軌道般,嵌進他最深處的存儲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