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昭有唐,天俾萬國。唐朝,是我國詩歌的高峰,唐詩,如同文化圖騰融入每一個華夏兒女的血脈。蔣勳老師是我國台灣知名的國學大師,他以自己動人的筆觸講述詩人與唐詩的故事,令我收益匪淺。讀罷《蔣勳說唐詩》,我看到了彆樣的大唐,詩歌最好的時代迎來了最天才的詩人,文學史上留下了不朽作品。
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登基稱帝。他執政有方,貞觀之治造福萬民,在這個萬象更新的時代,詩歌從詩經率真的四言,漢詩工整的五言,魏晉三百年的混亂,逐步進入全盛的新時代。所以陳子昂在登幽州台時,會愴然而涕下“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詩人眼前是蒼茫天地,站在詩歌的高峰,自負而孤獨。這種孤獨感貫穿唐詩,詩人把自己置身於時間洪流,茫茫宇宙,在“努力加餐飯”的農業社會出逃流浪,尋找精神的自我。“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漫行,看著皎皎孤月,灩灩春江,向宇宙提問。這首“孤篇壓倒全唐”的詩歌記述千年前一個無纖塵的夜晚,詩人放飛思緒,寫明月樓中離人相思,纏綿宛轉落葉搖情。從自然萬物到人生無常,處處寫景也是情。初唐的詩歌格局已不同前朝,詩的盛世即將到來。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當時正值開元盛世,時代萬千氣象,詩人群星閃耀。王之渙在鸛雀樓題詩“白日依山儘,黃河入海流”,盛唐進取氣象噴湧而出。王維狀元及第,少年意氣,相逢意氣為君飲,縱死猶聞俠骨香。李白周遊山水,崇尚道教“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但詩仙也不能免俗,渴望建功立業“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得任翰林供奉,詩人意氣風發“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壯誌難酬,詩人依然自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公元744年,被玄宗贈金放還的李白行至洛陽,碰見了科舉失意的杜甫,同處人生低穀的詩仙與詩聖惺惺相惜,很快相熟。兩人朝夕相處,寫詩暢飲,尋仙問道,詩酒趁年華。那段日子成為了杜甫苦難人生裡最快樂而難忘的日子,他在後來的詩歌裡不斷回憶,春日憶李白,江南夢李白,冬日懷李白……世人皆道李白“痛飲狂歌空度日”,而他卻知其“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而後千年萬歲,椒花頌聲。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公元750年,安史之亂爆發,前所未有的叛亂戳破了大唐流光溢彩的盛景氣泡,曾經不可一世的唐帝國瞬間崩塌。那位久居皇位的太平天子匆匆赴蜀避難,他保護不了自己“三千寵愛在一身”的貴妃,隻能回首看著愛人宛轉蛾眉馬前死,血淚相和流。無數百姓和詩人的命運在這場可怕的災難中發生轉折,墮入地獄。李白在戰亂中鋃鐺入獄,生死難料。詩人的天真在世事坎坷中逐漸消退,而後幸運獲赦,詩人高呼“輕舟已過萬重山!” 但往後的日子裡,盛世大唐一去不返,隻餘“東風吹夢到長安”。公元672年,這位謫仙人度過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杜甫在戰亂中,看到了繁華轉身背後的血腥與黑暗,帝王功業背後是妻離子散、人仰馬翻的悲劇。年少時的杜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卻在野無遺賢的鬨劇裡碌碌無為。後來,詩人年過半百,一無所有,除了詩歌。詩人嘗遍了社會底層的辛酸悲苦,他的詩歌始終紮根在土地裡,著眼在史書裡最微不足道的人民,記錄芸芸眾生的生死彆離,艱難民生。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年輕時渴望“致君堯舜上”的杜甫最後成了“天地一沙鷗”,看著無邊落木蕭蕭下,不儘長江滾滾來,詩人老淚縱橫,可是“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在杜甫去世後,那些生前無人問津的詩歌才開始被人重視,元稹盛讚“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詩歌發展至杜甫,不再是閒情雅致的抒發,而成為了曆史的記錄。杜甫之後,很多現實主義的詩人積極的拿起手中的筆,為普通大眾寫詩寫史。他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古文運動,提倡“文以載道”,追隨杜甫的步伐,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白居易筆下的賣炭翁,新豐折臂翁,柳宗元的《捕蛇者說》無不展示著百姓的悲慘際遇,痛斥唐朝庭的腐敗無能。可惜唐朝在安史之亂後,地方叛亂不斷,宦官跋扈,黨政傾軋,內憂外患。昔日盛世大唐煙消雲散,再難中興。
晚唐時節,詩歌變得華麗頹靡,飽含對往昔盛世的留戀和時光逝去的無奈。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在李杜、元白之後,李商隱又把唐詩推到了新的高峰,他把詩歌的敘事全部抽離,用抽象和象征來表現難言的情感。他憂樂俱過於人,留下了很多無題詩,難以注解,隻能感受。李商隱身負經世之才,但在牛李黨爭中備受排擠,一生未得重用,他的詩歌天生帶著悲□□彩,他看到“夕陽無限好”,會想到“隻是近黃昏”,“藍田日暖玉生煙”多麼溫潤美好的景色,他也會惆悵“隻是當時已惘然”。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他在詩歌裡把美好撕裂,赤裸裸的展示繁華落幕的悲涼。蔣勳老師說,李商隱詩歌最好的注解,是王爾德的童話,周昉的仕女圖。仕女圖裡總有大片大片的紅,是冷紅,是紅樓隔雨相望冷。仕女身著錦繡華服,高鬟危鬢,簪花戴玉,眼神卻空洞的可怕,她們麵無表情的照鏡子,曉鏡但愁雲鬢改;揮扇發呆,扇裁月魄羞難掩;終日刺繡,永巷長年怨羅綺。她們一輩子被困於深宮,夢為遠彆啼難喚,莫怨東風當自嗟。在晚唐富貴宮廷的背後藏著不可告人的哀傷,華麗的珠寶、絲綢堆砌起來的生命,裡麵滿是荒涼。這是晚唐美學的本質,李商隱看透了這一點,因此他用象征描寫繁華逝去的美,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
唐朝末年,王仙芝、黃巢、朱溫輪番起義,神州大地戰火連綿,天街踏儘公卿骨,內庫燒為錦繡灰。公元907年,朱溫逼迫唐哀帝禪位,唐亡,享國289年。早唐時節,“天策上將”李世民討伐敵軍,意氣風發,“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而後兩百七十年間,唐朝國都六陷,天子九逃,昭宗李曄受辱於叛將,幾回倉皇辭廟日,垂淚對宮娥,“安得有英雄,迎歸大內中”,從《飲馬長城窟》到《菩薩蠻》,唐詩的發展和唐朝共頻,從朝氣蓬勃變得無奈淒涼。唐詩的每個時期都是詩歌最好的時代,無數詩歌經典噴湧而出,千年之後,化為中國人心中的點點文墨,胸中的山川溝壑。
參考資料:
《蔣勳說唐詩》
《六神磊磊讀唐詩》
《文化苦旅》
《紅樓夢》
紀錄片《中國》
紀錄片《千古風流人物》
紀錄片《中國通史》
電影《長安三萬裡》
周昉畫作《簪花仕女圖》
周昉畫作《揮扇仕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