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1 / 1)

其實溫如玉也不是不同情這些窮親戚們,誰都有手短的時候。

但是這羊毛總也不能可著一隻羊薅。

近年回到丈夫老家後,原主少說在接濟親戚上來講,也出了有上百兩銀子了。

今天是這個嬸嬸,明日是那個叔叔的。五兩、十兩的給,來的親戚多了,自己的生活都要緊巴巴。

他們家闊,總也不能因著幫助彆人而降低了自家的生活質量不是?

當初親戚們幫著拉扯陸家老太爺,也不過是多給一口湯,多分一塊肉罷了,也沒有降低他們自己的生活質量不是?

原主聽過婆母說早年的辛苦,她丈夫去學校上學,考試路上的盤纏,大都是原主婆母一針一針繡出來的。

溫如玉的婆母早死,現如今溫如玉猜測很有可能是早年多勞累,落下太多病根才短壽的。

可當初原主丈夫家裡窮,確實是多虧了親戚們幫忙拉扯才能有個出息,家裡親戚沒有不仁,陸家也不好忘本。

如今自己發達了,不拉扯一把窮親戚仿佛也不是那麼回事兒。

人情這種東西,實在是複雜的。

原主幾次都因為沒辦法推辭,就隻好這麼把錢給出去了。

一次兩次還好,這麼長此以往,終究不是個辦法。

今日是一大早的,這婦人就帶著孩子等在陸家門口了。

送她來的人還是陸家本家的一位叔叔,這會兒有事到鎮上去了,晚間要接婦人一起回去的。

這樣一弄,溫如玉怎麼也得給個表示了。

溫如玉要是躲著不見,麵子上說不過去不說,婦人回了村也不知道會如何說他們家的。

叔伯都在附近住著,要是傳出來他們家發達了就不搭理窮親戚這些話,將來對於陸家的人際關係也會有影響。

所以這人,溫如玉是不得不見的。

聽了婦人一通訴苦,溫如玉還得耐著性子聽。想到要出錢,她的耐心都要被消磨乾淨了。

“你家的事情,我也知道了。孩子讀書要緊,不管怎麼說,這束脩是一定要給的。”溫如玉見人家說得差不多了,才張口道。

“不瞞嫂子說,我這裡也正缺銀子使,說出去你或許不大信。前些日子,我你大侄兒才去了京都一趟,一年兩趟來回,辛辛苦苦也就賺回來了家中一年的花用。嫂子知道,我們家是好容易擠進了官府的門,隻可惜我丈夫去得早。沒來得及多為家裡多些積攢。

孩子將來若好了,能考個舉人出來,一家也好有個升遷。若是明年家中連一個都考不出來,彆說孩子們身邊的傭人了,連我身邊的這些丫鬟小子們都要跟著散一波。”

那婦人見溫如玉這樣說,麵色尷尬,卻也還是說道:“是啊,誰家都是這樣的。為了孩子讀書,簡直操碎了心的。”

溫如玉應付著一笑:“既然都是親戚,我也不好白叫你來一趟的。晚上在家用過飯,孩子束脩的事情,我來準備就是了。”

婦人聽溫如玉如此說,也是紅了眼眶。

“實在也是不大好意思的,我們也是沒法兒了。”

就在那婦人還要繼續訴苦時,嚴嬤嬤忽然從外頭進來了。

她走到溫如玉身邊,說道:“鋪子裡的繡娘來了,請老太太去看一看呢。”

溫如玉如釋重負,頓時打起了幾分精神。

隨後又有些抱歉地看向那婦人:“家中生意上一些事兒,還算比較要緊。”

那婦人見溫如玉都肯出錢了,自然不敢耽誤她的生意,便說道:“我們在這兒沒什麼不方便。弟妹的事情要緊,隻管去罷。”

“那請嫂嫂自便,有什麼吩咐小丫頭就是了。”溫如玉這才起身,跟嚴嬤嬤一起去了前廳。

伺候著的夏竹早拿了溫如玉的披風站在那裡等著,等溫如玉到了門口,她就上前熟練的給溫如玉套上了厚厚的披風。

那湯婆子也是提前準備好的,就讓溫如玉拿著出了門。

溫如玉去個前廳,身後一個嚴嬤嬤,四個丫鬟都要跟著。

溫如玉不想這樣折騰人,就隻帶了嚴嬤嬤,另外常跟著的春桃、夏竹二人在身後就是。

這麼前呼後擁的,她走路轉個彎兒都不利索。

這一番陣仗,看得那婦人暗暗咋舌,心中暗想,陸家當了這麼多年的官,又怎麼會沒錢呢?

定然方才的話是誆她的。

去前廳的路上,溫如玉還對嚴嬤嬤吩咐道:“一會兒你先讓秋麥那裡從我私庫中提五兩銀子,另外將家裡給丫鬟預備下做新衣的布料拿出來一匹,給她帶回去,咱們自用的再去鋪子上拿,這裡先應付了她再說。明兒你叫人去陸家村一趟,把陸家族長請來,就說我這裡有一件關於村裡辦私塾的事兒要跟他商量,請他過來一趟。”

她方才也瞧見了,婦人身邊跟著的孩子身上穿補丁。她跟前的丫頭倒是還穿著半新的衣裳。

為了不落人口舌,溫如玉這事兒還得辦得體麵些。

古代跟現代,到底不一樣。實在太講究人情。

嚴嬤嬤見溫如玉心中有計量,便應了一聲,沒有多說什麼。

繡娘到了跟前,拜見過溫如玉。

家裡兩間鋪子,統共也就兩個上等的繡娘,平時有人在鋪子裡定衣裳,她們就派上用場了。

這次溫如玉並不準備大量產出,便隻找了一個繡娘過來,將自己畫好的花樣子給了她。

“你照著這幾幅花樣先繡著,跟裁縫商量,每個樣子先做出兩身衣裳來。這幾身花樣就先做家中女眷的。”

照例,陸家上下在冬天會給每個主子做一件衣裳,錢姨娘也是有份兒的。

本來應該早些就做好了的。隻是今年陸鬆年回來的晚,所以就由溫如玉決定,晚了一個月才讓裁縫來量身。

“每個花樣都做兩身,另外一套做好後就掛到鋪子裡頭。你先做好了,等我到時候再去瞧瞧掛哪裡。”

這會兒買成衣的人也有,隻是並不多。

古代資源匱乏,一針一線對於許多平民家庭都是寶貝,所以凡是家中媳婦會針線的,家裡大多都是買布回去自己裁剪,製作衣裳。

像是陸家這樣家裡稍微有些錢的人家,他們也不會買成衣,而是找裁縫量身定做,這樣穿著大小合身,放量也合適。

溫如玉讓人製作一套衣服掛在店裡,是想著打個樣子,讓人過來看見好看的花樣好跟著定做。

家裡有女眷,時常跟各家各戶有往來,身上穿一身繡著陸家鋪子裡的衣裳也可以當做廣告,有人問起的時候,可以順便宣傳一下。

賣這種刺繡類的東西,繡娘繡出來的,肯定要貴一些。

普通百姓買布的話,大部分都是買那種染色的布料,回家剪裁縫製就夠了,愛美的,大多也就是買鮮亮顏色的衣裳罷了。

民間也有自己有手藝的婦女,更不願意花高價買衣服了,她們會自己繡。

花樣繡在衣服上不但自己能穿,還能繡些帕子之類的賣給商店,再由商鋪定價賣出去。

所以溫如玉要賣這些衣裳,首先定位就是走的高端,成衣的布料也就比較講究。

這會兒快要過年了,早些人家來鋪子裡定的衣裳已經基本都製作好送過去了。

所以溫如玉才能找來一個繡娘趕製衣裳,否則店裡的生意就要被耽誤。

大過年的,冬天漸冷,家裡凡有能攢下幾分錢的,總要添補一件厚實些的衣裳。

畢竟這會兒一個風寒感冒,真的就可能會死人的。原主當初就是因著一場風寒就去了。

富貴人家基本也同溫如玉他們一樣,春秋兩季家裡都要添衣。

跟繡娘商量好了一些細節,溫如玉問了日期,說是趕工的話年底前跟另外一位繡娘能趕製出來。

“好了,你去吧。好好繡,年底有你們的賞。”溫如玉坐在廳前說道。

那繡娘應了,拿了花樣子自退了下去。

等那繡娘走了,溫如玉依舊坐在廳前,屋內就一盆炭火,放在她腳邊烤著,人也倒沒那麼冷。

她屋子裡還有個未走的親戚,溫如玉實在懶得應付,於是便坐在廳內發了會兒呆。

一時也不想回去,就準備乾脆先去大兒媳那裡瞧瞧,順便看一下那個滿一歲還在學走路的小孫子。

近年關了,陸陸續續下了幾日的雪,清河縣下的都是小雪,雪堆不成,湊不到第二天,當天夜裡可能也就化了,早晨起來一出門就凍頭皮。

小孩兒是成日在家裡悶著的,偏偏不知道怎麼就給吹到了涼風,這兩日身體有些虛弱。

溫如玉就讓趙姝先彆管手上的事情,一心照顧孩子再說。

今兒早上才聽清雪來回的,說是大孫子今天已經不燒了。

為了保險起見,溫如玉還是讓趙姝再照看一天,順便也讓她好好休息休息。

從外頭大廳出來,卻見一進門那處有兩個孩子,七、八歲的孩童嘻嘻笑笑要鬨著繞過門去,也沒瞧見溫如玉過來。

平日溫如玉都在後院裡頭待著,甚少出來的,也難怪他們沒注意到。

溫如玉見幾個孩子活潑,難得大冬日裡頭有些新鮮事兒,便也好奇跟著走去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