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
教材框架結構分析
【1】總論
【2】存貨
初始計量
後續計量(客觀題)
【3】固定資產
初始計量
後續計量:1、支出 2、折舊 (+所得稅)
【4】無形資產
主觀題裡結合所得稅
【5】投資性房地產(主觀題)
【6】長期股權投資與合營安排
計算分析題 結合合並報表出綜合題
【7】資產減值(客觀題:商譽減值)
【8】負債
【9】職工薪酬(客觀題/主觀題/差錯更正)
【10】股份支付(重點)
【11】借款費用
【12】或有事項
【13】金融工具(22號準則)理論部分
【14】租賃(21號準則)
【15】持有待售的非流動資產、處置組和終止經營
【16】所有者權利
【17】收入、費用和利潤(14號準則)
【18】政府補助
【19】所得稅 3456789相結合出主觀題
【20】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客觀題)
【21】債務重組
【22】外幣折算(客觀題:外幣報表)
【23】財務報告(客觀題)→多做曆年真題
【24】會計政策、會計估計及其變更和差錯更正
【25】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
【26】企業合並(或有對價/反向購買)
【27】合並財務報表→結合長投出綜合題
【28】每股收益(計算類型的客觀題)
【29】公允價值計量(39號準則)
【30】政府及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
會計基礎知識介紹
一:會計基礎理論
會計基本假設(會計前提)
1.含義
會計基本假設:是指對會計核算所處時間、空間環境等所作的合理假定,是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前提。
2.內容
①會計主體:是指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報告的空間範圍。
(給誰當會計,誰就是會計主體)
(1)會計主體不同於法律主體。
(2)一般來說,法律主體必然是會計主體,但是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
②持續經營:
③會計分期:
(1)會計期間分為年度和中期
(2)中期:是指短於一個完整的會計年度的報告期間(半年度、季度、月度等)
由於會計分期,才產生了當期與以前期間、以後期間的差彆,產生了折舊(固定資產)、攤銷(無形資產)等會計處理方法。
④貨幣計量:分錄
二:會計基礎——收入、費用(歸屬期)
1.企業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以權責發生製為基礎。(1-29章是企業會計的內容,體現的都是應該)
權責發生製: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無論款項是否收到,均作為當期收入處理;凡不屬於當期的收入,即使款項已經在當期收到,也不作為當期收入。
凡是本期已經發生或者應當負擔的費用,無論款項是否支付,均作為當期費用處理;凡不屬於當期的費用,即使在當期支付,也不作為當期費用。
確認收入:
例:2月發出商品,3月收到貨款(不以收款做標準,以發出商品的時候)
2月做分錄:
借:應收賬款
貸:收入
合同---賣方:債權(合同資產/應收賬款)/買方:債務(合同負債)
確認費用:
例:房子五個月份的房租,1月全部付清,依次算在每個月的費用。
2.收付實現製:行政事業單位預算會計采用收付實現製(□□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會計的核算采用權責發生製。(時間差)
三: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1.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內容
主要包括↓
可靠性(強調真實和完整: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堅持準則、不做假賬)
相關性(強調有用、反饋、預測)
可理解性(清晰明了)
可比性(1縱向可比:同一企業對於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自願變更、法定變更】
2橫向可比:不同企業相同會計期間可比)
實質重於形式(要求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應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
重要性(項目的金額/定量和性質/定性)差錯特質:如果不重要的差錯,可以什麼時候發現記在什麼時候。如果是重大的差錯,需要追溯以前年度的賬目。
謹慎性
基本原則:謹慎性要求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和收益,不應低估負債或者費用,不允許企業設置秘密準備。(如設置,屬於會計差錯)
相關舉例:
①要求企業對可能發生的資產減值損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
②對售出商品可能發生的保修義務等確認預計負債
③采用雙倍餘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計提折舊(加速折舊法)
④或有事項:
1或有負債滿足“很可能”(不考慮其他因素)→預計負債;
2或有資產達到“基本確定”→其他應收款
及時性(對相關性和可靠性起著製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