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淚失算策(1 / 1)

每一個孤單的瞬間,崔纓都想過離去。

從白日西頹,站到朗月高懸,終於有人掀起主帳的門簾,崔纓挪了挪站得抽筋的雙腿,抬頭望去,隻見賈詡從階上徐徐走下,拂袖歎息而去。

眼見著曹操親衛又要放簾,崔纓連忙上前攔住。

“請問丞相此刻,可得空見我?”

那衛兵瞥了她一眼,不耐煩地打起門簾,示意進去,崔纓連連致謝,趨步入帳。

帳中懸掛著數幅,筆鋒急促的八分墨字,帳內燭光昏昏,卻愈發襯出兩側擺放的甲胄兵戈的光輝。曹操披衣坐於燭前,正捧卷細讀,燭影昏昏,虎相虯須,威嚴儘彰。

崔纓施禮罷,開門見山將來意說明。

“軍入江陵後,勢與孫劉相峙,江東十餘年根基,非一時可取,望丞相三思進軍,從長計議。”

曹操仿佛不曾聽到,晾她在階下良久,並不抬頭,忽然問道:

“唔,這就是你要與孤稟明的要事?”

“是——”

“荒唐!”

崔纓正要作揖,將準備好的說辭全盤托出,卻被曹操突然擊案嚇愣住。

曹操喝道:“女子何以參政?兵家之事,孤焉須用婦孺之言?”

崔纓連忙跪下,戰戰兢兢地答道:

“塵露之微雖不能補益山海,足以滋潤黍稷;熒燭末光雖不能增輝日月,亦可明耀黑夜。百官所思,若為利蔽,不如一女所知。近年來,纓兒習操兵法策書,此時正是用纓之時。煩請丞相略傾尊耳,聽纓徐徐道來此間大義。”

“塵露之微,熒燭末光?”

曹操對這兩個譬喻起了興趣,於是語氣稍和,繼續埋頭看書,點頭許她進言。

崔纓再拜陳詞:

“丞相軍旅半生,鞭撻宇內,奮身徇難,戮夷篡逆,討董卓、伐黃巾、滅呂布、誅二袁、定遼東,從來‘戎馬不解鞍,鎧甲不離傍’,蓋今世時局,賴有人謀,乃丞相任天下智力,運籌演謀,以道禦之,臨陣應機而變,終克大業者也。”

曹操睫毛微顫,不知喜怒。

“說下去。”

“丞相——”崔纓挪步上前,“孟子固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回顧以往戰績,莫不以公之所順,攻賊虜之所畔。今若強取江東,隻怕戰端未發,我師已去天時地利人和!”

“子嚶,汝言甚厲!”曹操迷惑道,“汝何以斷言,孤無天地人之助?”

崔纓倒吸了一口涼氣,拱手長拜,仍目光炯炯道:

“所謂天時,司馬法曰‘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民也’。纓以為,非獨愛民,此更順四時之製。如今歲近臘月,江北寒氣甚眾,兼有雲夢朔風,若攻取江東,必不能一戰功成,逮及隆冬,天寒地凍,我師不忍漢南濕寒,由是兵力銳減。此為天之難也;

“‘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雲夢多湖澤,窪沼之處不易行軍,又有江水天塹,兩軍相較,水軍必占上風。我師常年習居北方,必不適南方水戰,江東素以水軍聞名,荊州舊部水軍雖多,缺於操練,料不能三月內整行編伍,於江霧之中縱橫馳騁。此即地之難也;

“今收襄樊,大軍所至,無不望風披靡,然江東不比荊州,其主其將上下相合,據守多年,斷不肯步劉氏後塵,將盤踞之地拱手相讓。此外,纓聽聞劉備新得一謀臣名喚諸葛孔明,此人極擅言辭,必然說和孫權與劉備結盟。新戰方結,將卒多有驕縱之色,新附之誌不堅,戰火彌漫處,民心不穩,不若乘此威勢,韜光養晦,待來年入春,荊襄安業,江東自當稽顙漢北,北麵稱臣。此為人和者也。”

曹操頗為驚異,終於放下竹簡,正襟危坐,眯眼望著她。

“纓兒,近前來——告訴孤,是何人教汝這番說辭?可是文和?”

崔纓在長袖中扼腕,心驚肉跳地上前,恭敬伏跪於側。

“無人指使,纓一人所思耳。”

曹操突然開顏笑道:

“引孤之《孫注》諫孤,看來孤真是沒白讓你留在奉孝身邊啊。今日你之來意孤已知,回營去吧,戰場之事,孤自有分寸。”

見她一聲不吭,曹操拂袖將她扶起,指著帳中墨字長幅說道:

“你可知,這些是何人所寫?”

崔纓回身瞟了幾眼,那些字入筆方勁,中節遒緩,收鋒雄峻,筆道豐腴,參以篆字縈折筆畫,著墨濃重,粗細不均,氣勢磅礴,自成一派,沒有數十年的練習功底決然寫不來。

可崔纓怎麼看都覺得有些刻意用力,到底較蔡邕的隸書少了幾分優雅從容。料得執筆者是個汲汲於富貴,熱衷於乾謁求祿之輩,絕非悠然工書之徒。

“纓兒見識短淺,不知。”崔纓心裡已有數,卻不肯說,也不敢說。

曹操眯著眼盯了她良久,冷笑道:“此八分者,汝可一言蔽之否?”

“龍虎騰踞、交戟橫戈、奮研揚波、凶險可畏,纓兒以為,不若草書清俊飄逸、簡率靈動也。”

曹操聞言大笑:

“小字雖雅致,終不得大字之勢也。此乃昔日劉表門客梁鵠所書,其人自少好書,受法於師宜官,以工八分知名天下,舉孝廉為郎,入鴻門督學,官至選部尚書。曩者,靈帝時,師宜官甚矜其能,每書,輒削焚其劄。梁鵠乃與之飲酒,候其醉而竊其劄,由是書藝大增。當年孤欲為洛陽令,鵠卻選孤為北部尉。今荊州平,梁鵠奉書自效於孤,孤謂其曰‘孟皇,今時汝之書法,更勝宜官矣’!”

崔纓迷惑,曹操突然提及此人此事,究竟有何用意?是暗示她“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還是暗諷她隻會臨摹他人書法,多年來並未自成一派?

還是……說她的小謀小智根本上不得台麵?

聽曹操這敷衍閒談的口氣,崔纓明白,他決然不曾將今夜一小小女子的警告放在心上,頓時有些緊張,崔纓拂袖拭汗: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纓固知此理,亦明曉克定荊州之日,正是一舉平收江東之時,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丞相何不暫罷兵戈,與民休息。‘誰雲江水廣,一葦可以航。不戰屈敵虜,戢兵稱賢良’,方今大戰在即,避敵鋒芒,伺機而動,始為上策。”

曹操麵露不悅:

“婦孺之見!孫劉者,愚夫乎?焉能束手就擒?依汝之言,孤南征討逆,豈非有失天道哉?”

崔纓連忙擺手:“不不不,纓絕非此意——丞相順天行誅,自得道使民同心!”

曹操不厭煩地閉上了眼,作手勢驅逐。

崔纓越來越慌亂,完全不知該如何是好,隻得挑明火燒連船的預言。

“丞相!天時地利,我之不具,敵之所幸啊!請丞相細思,江麵多風,若孫劉盟軍以火計攻我,縱然丞相大軍順流而東、舳艫千裡、旌旗蔽空,終不免灰飛煙滅也,如何不教人心驚?”

曹操睜眼作怒,伸手過來便是一巴掌。

“一派胡言!且不論汝怎能斷定孫劉必然聯手,冬吹朔風,孤自西而東,若孫劉以火計,起非自掘墳墓?何以燒孤江北之舟?孤新得荊州水軍、船步兵數十萬,更兼虎豹騎精銳數千,帳下良將謀臣比之官渡時數倍之眾,這等‘人和’,汝怎個不提?儘長賊人誌氣,滅自家威風!好個‘順流而東’,好個‘舳艫千裡’,好個‘旌旗蔽空’,好個‘灰飛煙滅’!你是閒得無事,想孤治你個蠱惑軍心之罪麼?”

崔纓明知失言,惶恐不已,忙叩首請罪 :“纓兒不敢,不敢……”

曹操看把她嚇得不輕,語氣遽然變得柔和,他踱步帳中,慨然歎道:

“纓兒啊纓兒,荊州為中州通衢,乃兵家必爭之地,方今水軍齊備,楫棹在手,此乃震蕩吳會,廓定荊楚之良機。汝學策多時,豈不知戰機難得?

“劉琦尚存,荊州民心多附劉備,孤焉不知?可劉備不除,終為孤心頭大患,當年,奉孝與公達曾勸孤殺之,孤錯失良機懊悔多年矣。遼東新定,韓、馬之徒狼顧關右,張、劉環伺西土……

“孤今年,五十四嘍,雖位至丞相,卻終老驥煢煢,恐年歲不吾與。非孤急功近利,不知‘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眾,欲見威於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之理。隻是孤日日等、夜夜等,日日盼、夜夜盼,隻望這動亂之世,能早一日實現安寧啊。此一戰,孤不想打,也得打。”

崔纓急得眼眶通紅,既然道理說服不了,隻得搬出瘟疫說,打出最後的感情牌了。

“丞相英明神武,自有論斷,辭彆之際,容纓兒最後再說一事……”

崔纓伏跪在地,思緒紊亂,磕磕絆絆地說道。

“荊楚之地,與吳越接壤,草木繁盛,蟲蛇肆生,地濕多疫,江中亦不免有水毒……郭祭酒生前曾言‘吾往南方,則不生還’,丞相自知……秋去冬來,屆時與孫劉交戰,若一疫起,則全軍殃。萬望丞相慎思之!”

崔纓雖深刻意識到,水疫定然會使曹軍戰鬥力大大下降,卻不得不懊惱說不出個所以然信服的理由來。

本以為曹操會因為郭嘉而有所顧忌,沒想到他一聽完就笑了。

“是奉孝那句話呀——”曹操冷笑道,“纓兒,聰明反被聰明誤,你隻記著了當日他說的前句,卻忘了那後半句。他郭奉孝,是最與孤親近之臣,是為了孤的大業可以拋舍性命之人!你隻記得當年奉孝力排眾議,棄南征而北征烏丸,卻全然不記得他每每與孤論計時,諫言先定荊州!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可孤的郭祭酒——從未怕過南方疾疫!”

曹操此言,如一桶涼水將崔纓潑醒。

崔纓愣愣地睜大眼睛,再一眨眼,便癱坐在地。

是啊,前世她隻看重一句“吾往南方,則不生還。”後麵還有句“與共論計,雲當先定荊”,不恰好打了她的臉麼?

世界上最能感受得到曹操心聲之人,除了他的郭祭酒,還有誰?

楊夙說得對,若郭奉孝在,興許正是第一個勸曹操與孫劉聯軍決戰之人。

曆史有那麼多可能,崔纓猜測的最壞的結果,摧毀了她最後一道心理防線。

崔纓啊崔纓,你說你那麼仰慕你所歡喜之人,卻根本不了解他的心啊……

你什麼說辭都準備好了,卻唯獨忘記最重要的一樣——曹操的信任。

縱然你有天大的本事,縱然你有蘇張的三寸不爛舌,缺了這件,不過台下自編自唱的皮影藝人,手中的千軍萬馬,隻需一把火就能燒個乾淨。

因為你碌碌數年,既非曹氏謀臣!更非曹氏愛女!

自以為了解郭嘉,自以為了解曹操,自以為了解曹丕,自以為了解曹植,到頭來,低頭捧起銅鏡,拚命用手心摩挲,拚命用衣袖拂拭,哪怕鮮血滴落鏡麵,也連自己的模樣,都看不清楚了。

“孤,悔不該許汝隨軍,到江陵後,自行麵壁思過去吧。江陵乃荊州軍事重鎮,汝居此地,孤心甚安。”

曹操卷起竹簡,拍了拍她惶恐中仰起的臉,可那竹片像冰冷的刀麵,與她冰冷的麵龐緊緊相貼,像是時刻威脅著性命。

崔纓的眼淚終於簌簌地流,怎麼止也止不住。

被曹操抓起來,禁足在江陵城,還談什麼參與赤壁之戰呢?

這一次,是真的無望了。

眼前這個永貴尊而無極的大人,皺緊眉頭,將竹簡隨手一擲,便使之在地上碰出清脆的聲響。

“眼淚,最令孤厭惡,出去——”

淚光與燭光混合在一起,模糊了視線,崔纓一時覺得呼吸都無力,連近衛將她拖出帳外都毫無知覺——直到出帳時,夜半的涼風撲麵而來。

赤壁這場仗,為何尚未開打,她便已看到江麵上漫天烈焰,便已嗅到軍營裡屍肉糜爛的氣味了呢?

楊夙的警告,一語成讖。

話已至此,窮途末路終方休,刀口上舔血的日子,終於結束了吧。

從前一切努力,皆付之東流,隨長江一道溶解在孫劉盟軍營地的水寨下。

火一起,什麼都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