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家老宅,劉招娣的臥房內,劉招娣臉色陰沉的看著來送飯的楚軍。
“那個死老太婆叫你乾什麼去了?”
楚軍囁嚅道,“沒,沒什麼。”
劉招娣“啪”的一聲,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怎麼?我現在說話不管用了?是不是那個死老太婆又說我什麼不好的話了?”
楚軍連忙搖頭,“沒,真的沒有,奶奶隻是說大丫現在還小不允許給她相看婆家!”
劉招娣一臉懷疑的看著楚軍,“真的?”
楚軍就差指天發誓了,“娘,真的,兒子什麼時候說過謊了!”
劉招娣一想也是,這四個兒子另外三個都有可能說謊,唯獨這個大兒子不會!
“這是什麼玩意?這能讓人吃嗎?”
劉招娣氣順了,拿起筷子就要吃飯,結果低頭看著桌子上擺著的飯菜,臉色瞬間又不好了。
楚軍看著桌子上的飯菜,納悶的道,“這飯怎麼了?”
劉招娣把快遞拍在桌上,指著那一盤菜,“這是什麼?”
楚軍疑惑,“水煮馬齒菜啊!”
劉招娣,“以往馬齒菜咱們都是怎麼做的?”
楚軍反應過來了,半晌訥訥道,“和,和玉米麵做成窩窩。”
從劉招娣屋內出來的楚軍,一肚子氣的回到了大房,便看到馬翠花帶著二柱和二丫坐在餐桌旁吃著馬齒菜窩窩,喝著糊糊,而大丫則是和劉招娣一樣吃的是水煮菜和糊糊,並沒有窩窩,瞬間火氣上來了。
“馬翠花,你這是什麼意思?一家人還吃兩樣飯?”
馬翠花漫不經心瞥了他一眼,毫不在乎的開口道,“怎麼?咱家現在就你和我上工,卻有六口個人吃飯,如果都吃一樣的飯那咱們還能養的起嗎?”
楚軍的臉色十分不好看,“是,現在隻有咱倆在上工,但是娘前麵也在上工,還有,咱娘就算不上工,她每個月有二弟和四弟給的口糧,三弟給的錢,怎麼樣也夠她吃的啊!”
“你,你怎麼能給娘吃水煮馬齒莧?”
馬翠花不屑的道,“咱娘一個月就那十斤老二和老四給的口糧,十斤糧連個孩子都不夠吃,她一個成年人能夠吃?”“反正她如果不上工,那每天她就隻能吃水煮菜和糊糊,彆的主食休想!”
說完馬翠花喝完碗底裡的最後一口粥,便站起身朝著外麵走去,二丫和二柱見狀也連忙吃完了飯,丟下碗筷就跑了出去,隻留下了大丫一人還拘謹的坐在桌邊。
楚軍見此耷拉在褲腿兩側的雙手,此時正緊緊的握成了拳,顯然是在克製些什麼。
大丫從桌上拿起僅剩的一個馬齒菜窩窩走到楚軍麵前,舉在他麵前,小心翼翼道,“爹,這還有一個窩窩,你吃了吧?我給您特意留的有碗稠粥在廚房,我去給您端過來。”
說著在楚軍接過窩窩,就立馬跑出了屋子,片刻後就端著粥碗回來了,小心的放在飯桌上,“爹,您快吃飯吧?”
楚軍看著聽話乖巧懂事的大丫,心裡歎了口氣,把手上的窩窩遞到她麵前,“大丫,你吃吧,爹喝粥就行了。”
大丫往後退了兩步,“不,爹,大丫不吃,大丫現在上學不乾農活,不累,爹每天還要上工,要多吃點。”說著快速收掉桌上的空碗就走了。
楚軍看著大丫跑出了屋子,眼睛慢慢紅了,他想不通都是他的孩子,為什麼隻有大丫那麼乖巧懂事?二柱和二丫卻一言難儘。
同樣端著碗筷回到廚房洗刷的楚民媳婦張萍,看著大丫正在刷鍋,連忙走上前,“哎呀,大丫,這個鍋是嬸子剛才用過的,嬸子洗就好了,你洗什麼啊?”
大丫靦腆的笑了笑,“沒關係,反正我也要洗碗,就一起洗了,二嬸你把碗筷放進來吧,我一起洗掉。”
張萍爭不過大丫,隻好把碗筷放進鍋內,“大丫,你娘今個沒再提要把你嫁出去的事了吧?”
大丫聞言臉上的笑容沒了,手上的動作也頓了頓,半晌才微微搖頭,“沒有,但是,但是我娘說……”
張萍皺眉,“你娘又說什麼了?”
大丫眼尾一紅,慌忙的低下頭快速的刷著碗,“我娘說,我上學花了家裡不少錢不說,也上不了工,掙不到工分,日後我的口糧要減半。”
張萍臉色鐵青,“你娘這是又要捉什麼妖呢?難道就隻有你上學嗎?二柱和二丫都上了兩三年學了,她怎麼不說?而且你今年上學前,不是一直都在上工嗎?哪怕現在上學了,一放學不也回家做家務嗎?你家的家務你娘什麼時候做過?更彆說你不上學的時候也是從早到晚的在地裡跟著一起乾活?”
“你娘到底有什麼不滿意的了?二柱和二丫我都沒有見他們下過地,她怎麼不說?”
大丫神情低落,“可能,可能因為我沒有弟弟和妹妹招人喜歡吧。”
張萍瞪眼,“胡說,咱家裡,你身為大姐姐的,你弟妹們都喜歡你,我們也喜歡你。”
大丫抬起頭朝著張萍微微笑了笑,“謝謝二嬸。”
張萍歎氣,走上前心疼的摸了摸大丫的臉,想了想從口袋裡掏出兩塊橘子糖,放在她的口袋裡,低聲道,“你自己偷偷吃,彆讓你弟妹看到了。”
大丫眼尾紅紅的,“二嬸…”
張萍把洗好的碗筷瀝乾水分,笑著說,“大丫,日子總會越過越好的,你要有信心。”
頓了下又道,“如果你娘再打你的主意,你就去找你太奶奶。”
大丫訥訥的點了點頭,“嗯,我知道了。”
而此時老家的楚家堂屋內,楚義連連歎了好幾聲的氣。
“大哥,你說咱娘怎麼想一出是一出呢?怎麼就想著讓咱們去新疆安家?”“這一大家子,能是說走就能走的嗎?”
楚仁敲了敲煙杆,聲音平淡的反問,“那你說咱們身為子孫的,能怎麼辦?是不要老娘了嗎?咱娘為了咱們這一大家子,吃了多少的苦,你忘了嗎?”
“現在咱娘,就隻是希望咱們一大家子,能在新疆和小弟的孩子們一起團聚又有什麼錯?”
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