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城(1 / 1)

雖然才不到十月,但是永明城的天氣已經一日三變,迅速轉寒,好在水泥速乾而且前期的地基早已挖好,隻是因為海運的糯米遲遲不能到位耽誤了。

在和都水監的人員商量後,整體的物資調配頓時加快了步伐,不需要糯米熬煮之類的步驟,水泥的配置更加容易,容易挖掘的火山灰被源源不斷的運輸到作坊。

整個永明城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工地,宋時有種土木老哥附體的感覺,雖然她對於土木城建七竅隻通了六竅,但是架不住自己之前是個基建遊戲發燒友,跟著一群玩家組團開荒各種城建複原都試過了,基礎實操不行,但是提提意見由於角度新穎,大家還是很樂於接受的。

都水監的領頭的沈思沈大人,之前是都水監駐守京城的文官,也是因為京城失守後跟著皇室輾轉流落到邊防,然後又被安排秘密送到了百廢待興的永明城。

原本的城建之事一向是由工部主持,都水監還是以水利為主,現在人員稀少,隻能趕鴨子上架。

因此沈思也不免因為缺人少器技藝缺乏而愁的發暈,能從頭到尾新建一所城市,那自然是難得的功勞和榮幸,但是自身能力他也有些許自知之明,而且永明城天氣怪異,他剛來就水土不服耽誤了不少時間,好不容易走完規劃,又因為地處偏遠,遇上糯米缺貨。

永明城近海,且靠近倭寇屬地,大海茫茫但是路線也就那幾條,後期的運輸不免還是會遇上倭寇。

這關頭能遇上了看起來對於城建有幾分想法而且出手就是水泥這樣聞所未聞的大殺器的人,沈思喜的就像撿到了寶一樣。

完全不管宋時人還沒自己肩膀高,就抓著宋時一頓拷教,從水泥的成分組合和礦物的獲取難度,以及替代物品,到南北方的建築差異城牆薄厚屋簷設計,恨不得一把把宋時腦子裡關於城建的知識都掏出來,看個究竟。

對於水泥的特性,宋時稍微一演示,都水監的人就懂了,還興致勃勃開展了裡麵的各種礦物的比例研究,因為宋時知道的配比實在過於簡陋,她最多隻能說出一份火山灰,一份熟石灰,四份沙這樣模糊的比例,頂多再加了一個加石子鋼條稻草,具體的分量比例她就隻能抓瞎了。

都水監的人一眼就看出這比例絕對還有細化的可能,尤其是有些腦子靈活的,更是想要擴展沿用水泥的防水速乾來把旁邊的破舊碼頭修建成一個港口。

“其他的我不論,城牆的修建和居民的住所才是重中之重,一切資源優先在這兩部分。”龔敬心中還有彆的計劃,雖然他沒有明說,從他要求的側重點也能看出一二。

都水監的人和宋時自然應諾,畢竟整個永明城,龔敬這個代城主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本來也是由他全權負責。

城牆的建造和整體規劃署都水監的拿手好戲,宋時想要提的意見主要是如何在惡劣的天氣下的保暖問題和為了解約材料的集中居住設計問題。

宋時原本是要搬出李家軍的臨時營地的,因為她獻出的水泥研製技藝,龔敬直接大手一揮,把一個單獨的帳篷劃給了宋時,也是考慮到她的安全問題,還派了兩個親兵跟隨。

宋時一開始還有些彆扭,後麵習慣了倒也沒說什麼,白天在都水監忙完了以後晚上依舊雷打不動的去教書。

隻是一開始溫度還好,雖然轉涼了,點個篝火大家還能坐的住。

但是慢慢的天氣越來越冷,哪怕點了一圈篝火也隻是緩解,宋時的夜校計劃也不得不先減時了。

雖然之前宋時還教了大家硝製皮草的方法,因為永明城附近的森林確實茂密,宋時和賀章之前去探查地形的時候還抓了不少野味打牙祭,她把能收集的皮子都處理了下來,也在夜校的時候教給大家處理皮子的技巧。

李家軍也派出了專門的打獵隊,指導著居民一起,專門上山搜取一些皮子,肉就用來改善夥食,而皮子就留著,由宋時指導的小作坊處理。

畢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守著寶山,沒道理人就得冷死。

之前賀章送的大氅也派上了用處,雖然上課的時候多了些顏色各異的毛茸茸,但是隨著天氣越來越冷,夜校還是不得不暫停了。

在沒有修好合適的室內場地之前,北方的冬天,晚上還是不適合人類生存的,更彆說,宋時所想象的那種工業化生產。

即使是現代,北方的工業化也是在解決了集中取暖問題後才迅速發展起來的。

沈思非常讚同宋時的想法,尤其是對於夾層牆壁的想法讚不絕口。

這還不到十月,半夜的溫度就已經接近京城入冬時候的溫度,實在難以想象到了真正的冬天又是什麼樣子的。

這幾天尤其是有很多的居民因為天氣過於寒冷而受涼,好在李家軍出發的時候就帶足了藥材,並且在營地的角落一直有人在不間斷的燒熱水,提供給到大家飲用。

雖然目前還能勉強堅持,但是還是斷斷續續有人不斷惹上風寒,北地的天氣惡劣可見一斑。

宋時提出的結合起來,就是讓人類能在這片遠東世界生存下去的最強手段:集中供暖!

北方的牆壁要修比南方的厚實一倍以上,最好是夾層中間還要填充一些保暖的材料,如果全部按規格來,那個工程量,很難在冬天之前施工建造完成這麼多人的居住問題。

而雖然北方已經有火牆和火炕之類的取暖措施了,但是前者隻有富貴人家才有,現在的資源也很難支持,而後者這裡的流民大部分來自南方,會做的人也不多,而且一個個盤過去,也非常浪費資源。

還不如全部集中在一起,統一供暖。

宋時並不是北方人,但是不影響她旅遊去過東北以及在網上看過的一些東北取暖的相關視頻。

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你永遠不知道你無意中看過的東西是多少代人不斷改進研究出來的智慧結晶。

而且隻要推脫說是雜書上看的,對於書籍資源還是相對比較珍貴的年代也沒有人會懷疑一個12歲的小孩說謊。

宋時倒是也不需要自己動手,她隻要把自己之前的資料和視頻大致描述一下,都水監的人就會安排下去實踐複測,不過暖氣管是肯定無法複現的。

很現實的問題,暖氣管大部分是金屬的,金屬的導熱的效果才是最好的,而大魏即使有金屬,也是優先用來做成武器,而不可能用來做取暖的管子,主要還是用量太大了。

因此隻能通過改良火炕之類的進行取暖。

好在之前宋時找水泥相關礦產資源的時候在附近還發現了一個黏土礦,也就是瓷土,可以用來代替火山灰製作水泥。

有瓷土的地方基本上就會有伴生的煤礦,隻是不知道開采的難度怎麼樣,不過這邊茂密的森林資源,起碼今年的冬天,燃料問題是不用糾結的。

都水監的人倒是不糾結,立馬安排了人去探礦,對於這個,他們的人手比宋時還有經驗些,他們隻是跟著宋時試驗了一次改良火炕之後立馬理解了裡麵的原理,原本還有些不服氣宋時的集中供暖設計的人,看到炕的取暖效果以後也紛紛一改之前的態度。

隻是對於炕的煙道設計和大規模供暖的麵積還有所猶疑,但是時間不等人,隻能先摸索著做。

-

賀章倒是入伍以後就一直沒能出來了,新兵都還在訓練,之前的時候賀章一直跟在身邊還不覺得,突然少了個人忙上忙下還有些不習慣,但是下次再見的時候,也隻能等到賀章月休的時候了。

隨著水泥材料的鋪開,整個永明城的變化也是一日三變,水泥對於建築速度的影響實在是超過了所有人的想象。

即使他們已經給了水泥過高的評價了,但是水泥的性能和配方稍微改變後延伸出來的各種變化還是讓都水監乃至所有參與永明城建設的人都為之咂舌。

往年不管是什麼城池最起碼也是好幾年才能勉強修建成型,其中需要的巨型石料木材以及糯米數不勝數,而現在有了水泥後,所有的人都變成了積木一般的堆砌工,攪拌,混合,堆砌。

如此重複,今天才做好的城牆,幾個時辰以後就變得乾燥堅硬,渾然一體,完全看不出縫隙,如果不是這城牆是他們自己親手做出來的,幾乎都要大喊幾聲:無生老母顯靈了。

眼看著遮風擋雨的城牆馬上就要成型,要開始修建住所和其他房子了,大家都忍不住喜氣洋洋了起來。

雖然一開始龔敬給大家畫的大餅百畝黑土地很香,但是呆了幾天看到這邊的氣候變化的厲害,以及眼看著有但是季節不對,隻能種點蔬菜的土地,實在還是難免心焦。

軍營一頓頓的救濟糧終究還是安不了所有人的心,工程總有乾完的一天,救濟糧也有停的一天,這可是比邊防還要偏遠的女真深處莫溫河衛地區,說不定什麼時候那些女真的韃子就殺過來了,沒有天險可以守的他們總不指望能往海裡跳吧。

那個破碼頭又能裝下多少人,就算走,那些兵爺爺肯定在前麵,他們這些流民又能活多久,就像之前的在這裡的漢人一樣像豬狗一樣被韃子圈地殺戮或者帶走成為奴隸。

如今看著數十人高的城牆逐步成型,信心也一點點回到了身上。

那樣宏偉堅固的建築所帶來的安全感是難以形容的。

大魏舍得用這樣神奇的材料修建這麼宏偉的城牆,最起碼,就算韃子來了,他們也依靠,而且,大魏雖說看起來搖搖欲墜但是在這個偏遠的地方花費了那麼多的心血,想必也不會這麼輕易放棄。

隻要熬過這個冬天,等到春天來了,隻要那承諾的百畝黑土地都種上糧食,人就能活下去了。

人,隻要能有一□□下去的希望,又哪裡管得了那麼多呢。

隨著永明城的流民源源不斷的運送過來,永明城的建設速度也越來越快,宋時很快就忙的腳不沾地,一開始動工她就發現原本遊戲之中可以輕易獲取的素材到了現實之中是多麼難以獲取。

她需要玻璃透光擋風和輔助照明,但是大魏還沒有點出玻璃的科技樹,隻有從海外傳來的奢侈品,更彆提用來給她做窗戶了。

她需要大量的布料,但是海上的貨船又被倭寇洗劫了一部分,龔敬已經帶著船去清理航道了,但是沉海的布料是挽回不了了。

她隻能用大量的獸皮來代替布料,原來的硝皮的小作坊越做越大,實在沒有時間去擔心賀章在軍營過的怎麼樣了。

流民又還在源源不斷運輸過來,宋時整個人完全沉浸在了人多了資源不夠用,生產資源要人手的狀態。

人越多,人越少!

資源越多,資源越少!

而隨著永明城能承載的人越來越多,運輸的船隻所帶來的人也慢慢的從一開始的流民慢慢的加入了一些……流犯。

而最讓宋時詫異的就是:她在流犯之中居然看到了熟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