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大家好,我叫柳恒之,如月之恒……(1 / 1)

雲之恒(短篇) 木易易 2350 字 11個月前

溫和的夏風拂過人們的臉,為室外工作的人們帶來片刻的涼爽,蟬鳴聲此起彼伏,他們的故事正悄然開始。

“近日來,暴風雨等極端天氣陸續登陸我市,請各位市民儘量待在家中,做好防護,注意安全,接下來為大家插播另一則新聞,學生學習壓力問題…”

一位坐在電視機前的老人招呼在廚房洗碗的少年,“小恒,最近幾天少出門啊,天氣不好。”

“知道了爺爺。”少年手上動作不停,依舊有條不紊地洗著碗,顯然沒放在心上。

老人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聲音提高,“柳恒之!你又敷衍你爺爺我!”

柳恒之用手腕推了一下架在鼻梁之上的金框眼鏡,黑發軟趴趴地趴在額前,放好最後一個洗得反光的玻璃杯,取了一條乾燥的帕子擦了擦手後放回原位,繼而走向老人身後,趴在沙發沿上開口,“我是真的知道了,爺爺彆擔心了。”

柳恒之眉眼生得柔順,卻不失硬氣,一雙杏眼笑得彎彎的,此時撒起嬌來更是乖巧。

柳爺爺看向趴在沙發沿上笑著說話的柳恒之,哼了一聲沒再繼續這個話題,“再過幾天你父母就要來接你了。”

提到父母柳恒之明顯沒了興趣,直起身,“知道。”

柳爺爺歎了口氣,“你不要老是往爺爺這兒跑,爺爺這兒比不得你父母那邊,你父母那邊物質條件好。”

柳恒之轉過身,倚在沙發上,低著頭垂著眼,旁人看不清情緒,“爺爺,您這兒好。”聲音悶悶的。

“再好你也不能老是往爺爺這兒跑不與你父母交流感情吧,我知道你是因為…唉呀,爺爺不說了,你該午睡了。”

“往那我先去午睡,您也去休息休息,彆又看一中午電視,傷眼。”

“知道了知道了,你先去睡吧。”

柳恒之搖搖頭,在心裡默認了爺爺會看一中午電視這件事,好幾年了,改不了了。

柳恒之的父母對柳爺爺說的是不小心弄丟了,找了很久,但事實卻不是這樣,在柳恒之隻有5歲的時候,他的父母遺棄了他,有人可能會說5歲的小娃娃不會記得,但卻恰恰相反,柳恒之記得一切,包括為什麼遺棄和如何回家,知道了前者,他也就故意沒有記起後者。

而柳爺爺每天中午都看一中午電視是因為當時有檔節目叫尋找失蹤兒童,過節目挺準時,專挑中午。

幾天過後柳恒之的父母如期而至,柳恒之告彆柳爺爺後跟著兩人回了A市,一路上兩人都在說教。

“不用改姓氏倒是方便許多。”很巧的是柳恒之的爺爺也姓柳,是爺爺而不是名義上的爺爺。

“小淩啊,你看看你,再生氣也不能亂跑嘛。”

柳淩是柳恒之的原名,柳恒之抬起頭通過後視鏡盯了柳父一眼,“我不知道你們把我帶回你們家的理由是什麼,我不想回去,我沒有亂跑,那是我家,還有,我叫柳恒之,不要叫我小淩或是柳淩。”

柳父扯了扯嘴角露出一個笑,卻不是發自內心的,柳恒之隻覺得他笑得很難看。

“那小恒啊,我…”

“我叫柳恒之。”

柳恒之不知道他是真不懂,還是裝不懂,還在小恒小恒地叫,而且還一直扯五歲的事情。

柳恒之戴上衛衣帽,不再去聽他說什麼,包括他的母親,也一並不聽。

“你之前的高中我給你辦了退學,開學就去新學校報道。”

柳恒之對這個安排並不意外,他們在他的麵前說過不至一次嫌棄的話,嫌棄這裡的貧窮與落後,他在心裡冷笑,他們之前對這裡不是很滿意嗎,因為它的貧窮與落後,能夠確保餓死自己。

實驗六中,不怎麼被看好的一所高中,上線率35%,但卻長久興盛,原因在於一部分學生的家庭。

上課鈴響之前,學校裡鬨哄哄,上課鈴響之後,也隻是安靜了些許而已,這是柳恒之被帶著逛了一圈的感受。

“呃...這個老師聽說你在原來的學校成績還不錯哈,到了這兒也希望你能保持哈。”

“好的老師。”上線率這麼高的學校我可不敢保證。

“學校你都大致看過了,覺得怎麼樣?”

“好。”可真是太好了,哪哪都新,就是兩個字,有錢。

“行,那這一套校服你先拿回家,還有你的銘牌,明天穿戴整齊去四班就行了,剩下的校服過幾天來拿就行。”

柳恒之雖在偏遠地區長大,可卻被養得極好,無論教養言行還是外貌,他伸出手乖乖接過,儼然一幅乖學生的模樣。

落在老師眼裡更是如此,這位教導主任默默地將柳恒之與那群同樣是花錢砸進來的二世祖劃了線。

謝雲帆路過教導處時看見了柳恒之,以為是新來的老師,領他去辦事的老師又恰好喊他,他隻想到了一個好年輕的老師便快步跟上,離開。

謝雲帆與這所學校的絕大多數學生都不一樣,名義上的公立屬中其實已經成了個私立高中的樣子,這裡大部分的學生家裡或多或少有些背景或金錢,但也有與謝雲帆一樣的特招生,不過隻占少數。

特招生在這個學校中成績拔尖,有的人看得起,有的人看不起,奇怪的是看不起的人家也沒有後得起的人的家庭條件好。

第二天柳恒之準時到校,跟著四班班主任進了四班。

班主任姓楊,教生物的,她走上講台後用手上的教科書敲了敲桌子。

“大家安靜,本學期我們班轉來了一位新同學。”

話落她伸手招呼柳恒之進門,“來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

柳恒之站得很直,“大家好,我叫柳恒之,如月之恒,如日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