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章(1 / 1)

問辛直奔前方。

靠近河灘的時候,她還特意停下留意了一下。

這水看著不深,淺的地方,甚至還不到膝蓋。這麼淺的水,按理來說應該很清澈才對。

可是剛才遠看還好,離得近了,才發現裡麵竟然浮動著許多密密麻麻的灰藍色細小顆粒。

一開始,她還以為這是水流激蕩產生的渾濁氣泡。

但是等她看清水流周邊的石頭和泥沙狀態後,才發現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水中灰藍色顆粒看起來像是細小的河沙,也跟河沙淤留一般,在與水流接壤的位置,堆積了一層乾涸的灰藍色沙礫。

這種顏色並不搶眼,遠看幾乎看不出差彆,隻有離得近了,才能察覺出一絲異常。

問辛先打住了想淌水而過的念頭,蹲下來仔細觀察了一會兒,然後又用刀背扒拉了一下。

灰藍“沙礫”的觸感比想象中要黏軟。

刀背劃過去,就像是刮了一層奶油泡沫似的,刮掉的一小坨,直接粘在刀麵上了。

這種與視覺效果有些反差的質感,也打消了問辛原本直接用手檢查的想法。

把柴刀伸進水中晃了晃,衝去沾上的泡沫。

那層灰藍色的泡沫像是溶化般消失在水中,等把刀再提起來時,刀麵卻像是沾了閃粉似的,閃著密密麻麻的碎光。

雖然隻是短暫一瞬。

可是等問辛再把刀湊近來檢查的時候,卻發現刀麵已經被腐蝕出一層細碎的淺坑。

而剛剛明明有一塊刀麵,被岸上的泡沫粘了許久,但是在水流衝刷後,卻沒有明顯的差彆。

看起來,水裡的泡沫似乎比岸上的腐蝕度要強不少。

意識到這點,問辛下意識遠離水麵退了兩步。

可以想象,連金屬都能瞬間腐蝕出淺坑,如果她直接下水會是什麼後果。

但後退之後,問辛也不免沉默了一瞬。

本來她還挺高興發現水源的,但是現在看這情況,這水能不能使用還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

儘管如此,問辛還是很快收拾好情緒,準備先過去對岸看看。

河水不深,雖然挺寬的,但是中間也有不少露出水麵的淺灘。

不過見過水岸邊的狀態後,問辛有些擔心那上麵也有堆積的泡沫。雖然岸上的泡沫看起來腐蝕不了金屬,但是不代表就沒有腐蝕性呀。

沒看有泡沫堆積的岸邊,至少一二十公分內,都沒有植被生存嘛。

她沒有冒險的打算,所以沒打算走那些灘塗,而是準備多收集些石子,直接鋪出一條過河的路來。

看水裡以及岸邊的石頭,這種泡沫似乎對石頭沒什麼腐蝕性。

不過她也沒把水流截斷堵死,而是點斷式的碼起了一條密集的石墩橋。

過了河,問辛直奔之前相中的溶洞。

溶洞洞口在地麵以上,底部距離地麵抬高了差不多有一米多。

問辛拿石頭搭了條台階上去,發現裡麵的情況跟她想象的似乎不太一樣。

與其說是溶洞,不如說是石洞。

洞口是個不是很規則的半圓,看著有一米多寬,兩米高的樣子。

以問辛一米六的身高,和九十多斤的體重來說,這個洞口可謂是十分寬敞了。

而洞內的空間就更妙了,像是一個硬生生從石壁上掏出來的一個石室,而且還是一個有人居住過,被廢棄的石室。

依據就是,一進洞內,就能看見中間一堆篝火殘餘的痕跡。

不過以這會兒洞內灰塵覆蓋的程度,之前居住過的人應該已經離開有一段日子了。

問辛繼續往洞內查看,發現這就是一間石室!

石室整體大概是一個長六寬四、高三米左右的橢圓形空間。

左邊貼牆有一條高五六十公分,一米五寬的石床。

石床是順著左邊的牆壁上鑿出來的一整條,連接處都是一體的。

石床的長度跟石室的寬是一樣的,都是四米左右。除了可以當床,還有很富裕的空間放置雜物。

床到洞口還有兩米左右的活動空間。

而石室右邊的空間則要窄一些,還不到左邊的一半寬。

右邊貼牆部分,一樣沿著牆體鑿了一條。不過高度得將近一米,寬度則隻在五十公分左右。

這邊明顯是做桌子用的,距離洞口,也有將近一米的活動空間。

整個石洞還是很空很大的。

就是除了篝火燒剩下的幾節木柴,這間石室就沒其他生活痕跡和雜物留下了,屬於是字麵版的家徒四壁了。

不對,認真來說,昨晚問辛自己搭的那個,才能稱之為“四壁”吧?

畢竟這個好歹還有個頂。

不過問辛對此還是挺滿意的。

她倒是很想把石床和石桌上的灰塵都清一清,但是手上沒有合適的工具,也隻能暫時作罷。

而且因為身上物資過少,又有倉庫隨身,她連布置房間的必要都沒有。

溜達了兩圈,問辛還是走了出來,準備先把周邊環境摸一遍。

這次就不像是之前趕路那樣,一路隻大概瞄一眼就過,而是打算仔細檢查。當然,主要是找一找有沒有可以吃的東西。

然後還得琢磨下,那河灘裡的水能不能想辦法過濾一下。

問辛平常喝水不多,哪怕就倉庫裡這點水,都夠她喝一陣子了。

問題是生活用水。

穿來這兩天,天氣已經算涼爽的了。但是她兩天走這麼久的路,身上免不了會出點汗。

她這會兒其實就已經感覺頭有點兒油,還有點癢了。

今天也不洗,尚且還在忍受範圍內。但是到明天,恐怕就真的撐不住了。

認真說起來,目前研究過濾水的重要程度,甚至還在找食物之上!

問辛站在洞口,也算登高望遠的朝外麵掃視了一圈。

這片河灘看著是由周邊山溪彙聚而成的,而且像是河流的源頭地段。

站在洞口往外看的方向,河流是從右向左流,把這邊山脈和對麵樹林切成兩半。

考慮到水流可能把她之前看到的那些泡沫往下遊衝去,問辛決定先往上遊去,看看那邊的水質狀況。

順便在沿途的草灘上找一找。

即便沒有能吃的,如果有類似蘆葦之類的植物,也可以割了帶回來鋪床用嘛。

昨晚體驗過一次石頭拚床,她今天實在不是很想直接接觸那不遑多讓的石壁床了。

和對岸相比,石洞這邊的植被覆蓋率要低很多。

主要是河岸這邊這一段不僅是石坡,跟河灘接壤的,也都是灰白色的碎石灘。打眼望過去,有沒有植被一眼就知道了。

她得再回河對岸找。

不過在離開前,問辛把之前撿來的鱗片先放在石室裡了。

這畢竟隻是撿來的裝飾品,不當吃不當用,丟了也不心疼。反而待會兒去探索周邊,雖然還不知道收獲如何,但還是先空出一個格子備用比較好。

原路踩著石墩橋回到對岸,再沿著河灘往上走。

該說不說,雖然這邊的草植要茂盛一點,但是它們的種類看著還是挺單一的。

問辛想著,要是待會兒沒什麼收獲,她回來路上就把這些雜草割點,應該也能湊合用。

估摸走了四五分鐘,前麵的植被開始漸變為另一種了。

不過這種漸變,不是密集均勻的緩和過渡,而是類似她剛醒來時那塊空地的狀態。

大塊裸露的灰褐色土地,上麵稀疏淩亂的交錯生長著兩種草植。

雖然都長在一片土地上,但是好像十分水火不容。兩種植被,就像是裝了同極相對的磁石一樣互斥。

她簡單測試了一下,一個格子,隻能裝一種植物,而不會把它們統一歸為植物的大類,所以問辛倒不急著采集。

她準備先探路,等回來的時候,再決定要采集哪些。

其實她也試了一下,如果把兩種草綁成一捆,其實也是可以放進一個格子裡的。

而且也不必計較每捆草的比例和數量,隻要每捆的種類一樣就可以。

不過這樣做有點費時間,問辛還是放棄了。

但她受到啟發,後來再見到結實些的草藤的時候,特意編了條草繩,把麵包、罐頭還有水,全都係在一根長繩子上。

等係結實了,雖然不能一起提起來,但是草繩也不是很容易從綁定的物品上散開。

就這樣,結果還真的被算作一件物品,一起收進一個格子裡了。

再加上空出來的放石子的格子,這就有四個空格子了。

雖然格子有限,但問辛也沒有探索太遠,再加上一種植物就占了很大一塊,所以勉強也還夠用。

最後四個格子甚至都沒有裝滿,她隻收集了三種草就返回了。

運氣不錯的是,其中就有她想要找的蘆葦。

隻不過這會兒的蘆葦還是很新鮮的綠色,還沒到秋冬那種乾枯發黃的狀態。

問辛想要拿來鋪床的話,恐怕還得放在外麵曬乾才好用。

但,管他呢,問辛還是拿起柴刀割了不少。

幸好刀雖然變得有些坑坑窪窪,但是鋒利度還是在線的,也算是幫她省了點力氣。

不太幸運的是,即便往上走了這麼大一截,河灘裡的水質還是沒有太大變化。而且問辛也沒發現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

看來還是得準備過濾淨化水質的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