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工業展開(1 / 1)

靖難攻略 北城二千 13309 字 7個月前

第458章 工業展開

“唱聲……”

“萬歲萬歲萬萬歲!!”

朱高煦抵達北京的第二天,來不及休息,朱棣便拉著他開始了父子二人在北京的第一場朝會。

在群臣推金山倒玉柱的跪拜唱禮中,朱高煦依舊穿著圓領袍,而殿上的群臣除了熟悉的六部尚書外,便是朱高煦多年未見的朱能、楊展、陳恭、王聰、王忠、李失、李察等人了。

“新政推行如何?”

朱棣坐在金台上,開口詢問當下新政推行情況。

聞言,戶部尚書郭資站出來作揖道:“回陛下,湖廣、廣東、福建、雲南都在推行新政,部份州府的《黃冊》與《魚鱗圖冊》已經更新。”

“以戶部估計,大概明年的這個時候,國朝兩京十四布政使司就能完成新政推行。”

“此外,當下國朝人口約在八千八百萬左右,耕地六億八千萬左右。”

郭資畢恭畢敬的將自己的預估給說了出來,坐在高台上的朱棣聞言滿意頷首。

從洪武十四年的六千萬人口,到如今的八千八百萬人口,三十五年時間裡,人口增長近一半,雖然其中大部分是隱戶,但清查丈量出來的卻是他朱棣。

這份功勞,不管怎麼算,都得算在他朱棣的頭上。

麵對這份功勞,朱棣已經十分滿意了,因此他也說起了這次朝會他想做的事情。

“朕在位一十六年,今老且病,久欲閒退,此事斷自朕心,非由臣下開陳,卿等當悉力以輔嗣君,開創太平盛世……”

“陛下不可啊!”

“父皇三思……”

忽的,朱棣突然開始借口自己老邁生病來表示退位,群臣與朱高煦雖然早有準備,但還是被他這樣的舉動嚇了一跳。

朱高煦原本以為朱棣會等到年末再討論退位的事情,卻不想他突然就要退位了。

大明宮都還沒建好,他現在就玩退位,那兩父子的住處也成一個問題。

“陛下……”

群臣站出來紛紛勸諫朱棣,畢竟朱棣根本就沒有一絲老邁的模樣,五十六歲的他彆說什麼老邁生病,就連白頭發都不見多少。

這種年紀突然說要退位,任誰都不敢直接同意。

“父皇雖五十有六,但步履仗食如壯年時,何來疾病之說,請父皇勿要再議此言!”

不管是做戲還是真心,朱高煦都不準備一口氣就答應朱棣的退位,不然旁人不知道的還以為是他逼朱棣退位呢。

“這……唉……好吧!”

朱棣一副無奈的表情,心裡有些遺憾,卻也有些高興。

遺憾在於朱高煦沒直接應下,高興在於不管是朱高煦是做戲還是真心,他畢竟表達了自己的心意。

“太子,趙王與漢王到何處了?”

剛剛結束退位的話題,朱棣便把話題引向了朱高熾和朱高燧。

從去歲開始,朱棣便想著在退位前見見這兩個兒子,到如今大半年過去還沒見到,這主要是朱高燧患上風寒不能出遠門,而朱高熾那邊,雲南改土歸流引發動亂,為了安全起見沒立馬讓他出發。

如今烏蒙山和大雪山的囉囉已經被瞿能招撫下山,朱高熾出雲南的路也安全許多,因此朱高熾也早早在五百護衛下北上。

至於朱高燧也休養了一個月,與朱高熾在武昌會麵,共同乘舟船北上。

“大哥與三弟已經抵達九江,大約一個月後便能抵達北京。”

“好好……”

朱高煦回答了朱棣問題,朱棣也叫了幾聲好,隨後詢問道:“他們二人居住何處?”

“居住十王坊,距皇城不過二三裡。”朱高煦交代著,十王坊是他設計的藩王入京落腳處。

雖然名字叫做十王坊,但其中卻有三十六座府邸,每座府邸占地十八畝五分地,有宮殿十餘座,屋舍數百間。

除了府邸外,還有宗祠一所,裡麵存放各王府牌匾。

也就是說,不管日後藩王數量,隻要進入十王坊,隨意挑選一座空閒的府邸,掛上牌匾就足夠。

當下大明有洪武冊封藩王二十位,永樂冊封藩王二位。

若是朱高煦即位,那藩王數量大概會超過三十位,畢竟他才三十六,但已經有七個男嗣了。

隻是對於藩王和宗室增長,朱高煦個人卻並不擔心和在意。

以他之前定下的規矩,不管藩王旁係下有多少宗室,朝廷通通隻給一萬五千貫,郡王隻給三千貫。

郡王以下一概不管,而且郡王也不能世襲罔替,而是隻能冊封一代人,至於其它宗室則是出五服便剔除玉碟。

按照明末的情況來說,活到明末的親王不過三十二位,郡王六百餘位,宗室二十餘萬。

如果執行朱高煦這套,即便親王翻倍,但郡王最多三百多人,至於宗室則是可以參考嘉靖年間剔除五服外宗室的情況,一下子隻剩下不到三萬。

也就是說,在同等的人口增長情況下,大明宗室五服內的數量從嘉靖年間開始就一直維持在三萬人左右。

在朱高煦這套辦法下,宗室玉碟記載的宗室不會超過三萬人,而且朝廷隻需要應付親王、郡王和公主、郡主就足夠。

即便發展到明末的數量,朝天每年支給的俸祿也不過二百餘萬貫。

至於其它宗室的俸祿,則是全靠這些藩王支給,與朝廷無關。

況且對於宗室問題來說,宗室的問題不是俸祿問題,而是地方問題。

大量的藩王聚集在人口稠密的地方,不僅限製了地方發展,還參與了土地兼並的戲碼,而地方官員雖然總是彈劾他們,但皇帝卻沒有嚴懲這群人,問題也就無法解決。

針對這個問題,朱高煦給出的《宗規》便是針對宗室的律法,就頒布的過去幾年時間來看,就連齊王這種混賬都在挨了板子後不敢輕犯,更彆提其它了。

另外與曆史上朱棣的冊封不同,朱高煦的改封藩王,無疑把藩王冊封到了人口稀少的地方,這麼一來對大明內部的危害就減少了許多。

就陝西、四川、湖廣、兩廣、雲南這些地方來說,藩王如果能生幾十萬人,朱高煦反而會拍手叫好。

這套手段,也是老朱玩過的。

按照老朱冊封塞王的手段,隻要塞王之中不出現朱棣這樣的強人,那塞王在邊塞繁衍的人口越多,對邊塞的經濟幫助也就會越大。

朱高煦的改封也是一樣的道理,隻不過這次的改封不一定是最後的改封。

對於這些藩王,隻要犯錯,便可以以此為借口,將他們改封偏遠之地。

例如齊王朱榑,如果他再次觸犯《宗規》,那朱高煦正好把他改封到雲南的滇西或滇南一帶。

念頭落下,朱高煦也將思緒放到了現實中,而此時的奉天殿則是由都察院的禦史們在不斷彈劾。

朱高煦稍微看了看,基本是以王回為首的一些六科、都察院禦史在對江東、江西、浙西派進行圍攻。

也幸虧朱高煦沒把浙西往死裡整,不然現在的三派估計早就被新政派解決了。

看了他們互相攻劾的戲碼,朱高煦隻覺得現在的朝會過於頻繁,而且沒有什麼效果。

“等我當了皇帝,這朝會一定得改改才行,扯皮半天,一件實事都沒做好。”

朱高煦瞥了一眼廟堂上的眾人,隨後主動在一場扯皮後站出打斷:“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顯然,他懶得看這群家夥扯皮,而新政派一見是自家殿下開口,也紛紛知道自家殿下不滿意他們的做派,故此紛紛閉嘴。

“退朝”

瞧著新政派的模樣,朱棣舒坦開口,隨後便起身帶著朱高煦離去了。

至於身後那推金山倒玉柱的跪拜唱禮聲,則是被父子二人直接無視。

朱棣示意朱高煦跟他前往乾清宮,父子二人各自乘坐步輿向乾清宮趕去,路上朱棣主動開口道:

“你的太學已經搬遷過來了,我也抽空去看了看,蒸汽機的熱效率提升的確是很快,按照王甫的話來說,已經有7%了。”

“不過我要說的不止是這個,主要是你把我那孫子放在南京的事情。”

朱棣瞥了一眼朱高煦,不滿意的捋了捋胡子:“你讓他在軍校,即便學的再好,也不過就是千戶之才。”

“不如讓他跟在我身邊,我時不時帶他出塞,起碼也能領兵數萬。”

“先在軍校鍛煉,磨磨脾氣吧。”朱高煦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心裡壓根不把老頭的這番話放心上。

曆史上朱棣也不是沒帶過朱瞻基,雖說朱瞻基本人也是一名優秀的騎將,並且在寬河之戰中以三千精卒擊垮兀良哈上萬兵馬,但朱瞻基本人的治國卻更偏近朱高熾,距離朱棣太遠。

朱瞻壑這小子,朱高煦還是準備讓他先了解了解軍隊基層情況,再讓他了解了解基層吏治情況,然後再召他回來學習幾年。

以朱高煦的估計,五年軍校裡學習四年理論,最後一年前往大寧備邊,然後前往南方基層擔任兩年吏員,那基本上就可以回京理政了。

算上路程,基本就是九年或十年時間,到時候他差不多二十六七歲,時間正好。

“磨磨脾氣倒是沒什麼……”朱棣聽了朱高煦的話,頷首道:

“這次老大來京城的五百護衛軍,聽說是瞻基統轄指揮,伱了解過沒有?”

朱棣擔心朱高煦多想,朱高煦卻輕鬆道:“學習學習總歸是好事,雲南情況特殊,如果瞻基有能力,那對朝廷來說也是好事。”

“你能這麼想就好。”朱棣滿意點頭,並吩咐道:

“他也十八了,過兩年便及冠了,到時候你讓他跟著沐春他們學習學習也好。”

“這是自然。”朱高煦並不擔心大侄子,畢竟他手上的護衛就五千多人,並且還需要麵對沐春、王瑄、傅讓的三方包夾。

大侄子要是能對付這三個人,曆史上也不至於放任脫歡坐大。

更彆提曆史上的大侄子還是朱棣親手帶出來的,而現在的大侄子……

想到這裡,朱高煦不免提起了興趣,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

在他作想的時候,步輿也通過了乾清宮門,父子二人在抵達乾清宮後下了步輿,一前一後走入其中。

待朱棣坐下,他這才與朱高煦開誠布公道:

“你準備準備,年末就即位吧,反正新政已經推行到尾聲,提前半年和一年都沒有關係。”

“況且到了年末,大明宮也差不多可以入住幾座主殿了。”

朱高煦沒想到朱棣那麼豁達,他不由得看了看乾清宮,試探道:“這北京紫禁城,您也不過才住了一年多,怎麼現在就著急退位了?”

“你這地修的和南京一模一樣,我瞧了,總是想起你娘。”

朱棣壓低聲音,顯然還沒有從徐皇後留下的記憶中走出。

朱高煦聞言愣了下,他確實沒想過這點,也沒想到朱棣居然能思念到如今。

“您要走,也得等大明宮的其它宮殿修建差不多吧,不然妃嬪住哪裡?”

雖說朱高煦很想坐上皇位,但如果是要把朱棣狼狽趕走,那他寧願多等幾年。

“讓工匠趕工吧。”

鮮少催工的朱棣,難得在大明宮的問題上催促起了工期,顯然是真的想搬離乾清宮。

朱高煦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安慰他,隻能改變話題聊起了世界的變化。

“王大伴,取《天下四夷賓服總圖》來。”

“是……”

站在一旁沒有開口的王彥應下,隨後讓人取來了長兩丈,高一丈六的《天下四夷賓服總圖》。

朱棣見狀也站起身來,讓王彥他們將地圖掛在乾清宮正殿的中間,自己則是走到了朱高煦身旁。

在地圖上,大明的疆域毫無疑問是世界第一,東起東洲,西至昆侖,南抵舊港,北至北山……

瞧著這幅地圖,朱棣都不免得自豪起來,畢竟朱高煦連帶藩屬國都劃入了大明的疆域中。

這在當下的世界觀,並無任何不妥。

在地圖上,可以說大明的勢力範圍包括了幾乎整個亞洲,半個非洲和半個美洲。

“如今前元的殘寇活動範圍還很大,不過對於朝廷來說,他們並不算什麼威脅。”

“隻是終日防賊始終消耗不菲,加上帖木兒國的沙哈魯對朝廷態度友善,因此維持帖木兒國,等於維持朝廷在河中地區的影響。”

朱高煦用長長的指揮棍指向了河中地區。

不得不說,有帖木兒國在,不管是北邊已經分裂的金帳汗國,還是東南方向的印度地區,亦或者是西邊的黑羊、白羊等王朝都需要大明的聲援。

鄭和與陳瑄在中亞打出了威風,加上有帖木兒的威脅,因此這些國家才願意對大明臣服並朝貢。

如果帖木兒帝國滅亡,那蒙古人內部會爆發矛盾,突厥化的蒙古人和東歐化的蒙古人會在爭鬥中重返漠北,這是朱高煦不願意看到的。

曆史上脫歡沒少吸收那些東遷的部落,這點朱高煦得防備好。

即便有了火車,後勤補給可以直接拉到海喇兒,但明軍也不能隨意輕敵。

對北方的攻勢,還是要以老練的將帥為主。

好在孟章、王義、張輔、朱能這群人正直壯年,再堅挺二十幾年不成問題。

二十幾年時間,隻要通往漠北的火車通車,那橫擊大漠就不再是問題。

不過在此之前,朱高煦得緊盯燕然都司的韃靼人才行。

“北邊的瓦剌和韃靼,按照西廠的情報來看,若是合兵,他們能拉出近八萬兵馬,其中著重甲的兵卒便有五萬餘。”

朱高煦指著漠北的韃靼和瓦剌解釋著,朱棣聞言捋了捋大胡子:

“這瓦剌的聯盟十分脆弱,我看太平和把禿孛羅都不想和朝廷以命相搏,唯有馬哈木這條老狗野心不淺。”

“我準備冊封他們三個為王,讓他們相互製衡,同時扶持太平和把禿孛羅。”

朱棣依舊采取了曆史上一樣的製衡手段,朱高煦對這個手段也表示認同:“若是可以做到,那自然好。”

“不過馬哈木有一個兒子脫歡,這小子比馬哈木要沉穩太多,他恐怕會積蓄力量,等待機會。”

“您下次北征,最好讓阿力台消耗他們,然後徹底解決馬哈木這一部。”

對於脫歡,朱高煦還是有些忌憚的,畢竟曆史上就是這廝把瓦剌團結起來,並控製了韃靼和兀良哈,甚至把手伸到了女真諸部中。

雖說朱高煦對朱瞻壑有自信,但把這樣一個人物留下來,這並不符合他的風格。

如果能趁早攻滅馬哈木這一部,那對大明來說無疑是一件幸事。

“若是可以,我現在就想北征……”

朱棣忽的開口,朱高煦聽後卻露出尷尬:“還是再等等吧。”

雖說國庫有錢,但也禁不住那麼花,朱棣聞言也隻能壓下心中想法,毫不在意道:“你若是無事,便先退下吧。”

“倒也不是沒事,正有一件事要與父親你商量。”朱高煦作揖道:

“蒸汽機的熱效率已經足夠應用礦坑之中,因此兒臣準備籌建蒸汽機工廠,然後將蒸汽機應用到礦坑之中。”

“相信您也知道北京時常被風沙襲擾,偶爾還會有大沙塵暴……”

朱高煦將植樹造林的事情告訴了朱棣,另外也將煤炭走入百姓家的計劃告訴了朱棣。

在朱高煦的設想中,大明的煤炭產量必須在十年後達到四千萬噸,也就是當下產量的兩倍。

以當下的人口增長速度來說,十年後大明人口估計能突破一億。

屆時,大明人均煤炭四百斤,基本達到了人口用煤的保守量。

在此基礎上再提高產量,那基本就是工業用煤了。

隻要煤炭足夠便宜並容易獲取,百姓就不會大規模砍伐樹木。

這一工程,必須和西北、東北鐵路結合到一起。

一旦西北和東北有鐵路連接,那沿邊的百姓就可以獲得山西的便宜煤炭,自然不用砍伐樹木。

不然一味的挖煤,但沒有足夠的運輸力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朱棣倒是沒有考慮的那麼深,隻是說道:

“你的想法挺好,但我從未聽說有人可以把沙漠變綠地。”

“以前沒有,不代表以後沒有。”朱高煦自信道。

“這件事你自己看著辦吧,我不太懂這些,你放手去做。”

朱棣見朱高煦這麼自信,也就不再多問,全權放手交給他。

見狀,朱高煦也作揖離開了乾清宮,不多時乘坐步輿來到了北京城的春和殿。

郭琰帶著朱瞻圻等人早早等著他,見他回來,當即上前迎接他。

隻是麵對家人的熱情,朱高煦稍微寒暄幾句,便讓他們先去休息,並讓亦失哈前去召見王甫。

不多時,王甫便抵達了乾清宮,而朱高煦也令人賜座。

“我召你來,是想詢問你,這蒸汽機的工廠,是否可以從現在著手?”

“自然可以!”聽到朱高煦的話,坐在位置上的王甫作揖道:

“除了最開始幾台需要工匠手工精細製作,後續的蒸汽機,都可以用先前的蒸汽機調試後連接各類機器製作。”

“這點,我們在南京太學時已經實驗過,每個月最少能產出十台蒸汽機。”

“如果投入一百萬貫來擴大產能,那可以從中學生中招募工人,兩年左右就能建成一座擁有三百台機器的蒸汽機工廠,年產應該不會低於五百台紡織、抽水、機車等機器。”

“即便後續蒸汽機熱效率提高,也隻需要更新蒸汽機車間就足夠,不會耽誤太多時間。”

王甫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朱高煦,朱高煦聞言點了點頭。

對於年產五百台機器,他並不覺得誇張。

至少在1712年-1800年間,英國在沒有大量需求的情況下,都生產了超過2500台蒸汽機及各類機器,並且投入不如大明十分之一。

在高投入和高質量工人的操作下,年產五百台機器對於大明這個市場來說不值一提,但對於英國來說,隻需要五年就能讓市場飽和。

這樣的市場規模,注定了大明在工業上一旦邁開腳步,世界各國都得成為大明的商品傾銷地。

後世如此,這一世也是一樣。

想到這裡,朱高煦果斷開口道:“我給你撥二百萬貫,各類機器隻要有用,不管效率儘數修建。。”

“你派人去考察山西、東北的礦場,看看他們的需求量是多少,在此基礎上提升三倍就是朝廷需要的數量。”

“另外,蒸汽機車繼續研究,在鐵路鋪設完成前,熱效率能提升多少就提升多少,提前兩年修建蒸汽機車的工廠與車間。”

話音落下,朱高煦眯了眯眼,放出豪言道:

“朝廷不能浪費辛苦開辟的航道,凡是太陽能照到的地方,都要有大明的商品進行流通。”

流感輸液,耽擱了不少時間。

估計還有一周左右完本,完本後大概還有二十幾章的番外和後記,下午更新在五點半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