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籌謀安南
“日照天臨,大明式朝萬國。海涵春育,元化爰乃四方。華夏蠻貊歸土,草木蟲魚遂性。恭惟大明皇帝陛下,神文聖武,曾智慈仁……”
“臣源道義誠惶誡恐,頓首謹言。”
永樂元年七月末,當奉天殿前禮部尚書李至剛臉色難看的念出足利義滿寫給朱棣的國書,不止是他的臉色難看,而是群臣的臉色都十分難看。
在他們臉色難看之餘也不由抬頭看向了朱棣,而作為正主的朱棣卻拿著一個小袋子,裡麵裝著嬰兒拳頭大小的一堆砂金。
不明日本情報的群臣想破腦袋也想不通,為什麼太祖高皇帝耗費心力三十年都沒能讓日本稱臣,可當下朝廷隻是派遣一支兩萬人規模的艦隊下東洋,就能讓日本臣服的同時,同意在隱歧和佐渡開展市舶貿易。
市舶貿易的開展,代表沿海商幫最大的走私夥伴從良,僅此一件事,就能讓沿海商幫折損上百萬貫。
當然,讓他們最為難受的還是隱歧的市舶貿易數額和金銀島黃金開采的事情。
他們的難受被站在朱棣身旁的朱高煦看在眼裡,忍不住輕嗤。
“這才哪到哪,你們的好日子還在後麵呢。”
朱高煦側目看向了朱棣手中的砂金,他並沒有交代金銀島的金銀產量,但群臣也能猜測出並不少。
“隱歧市舶司出海三月,第一批和第二批貨物已經貿易結束,朝廷共獲馬一千匹,銅錢十二萬七千餘貫,硫黃二十六萬斤、蘇木五萬四千斤、生紅銅十五萬斤。”
“經戶部計算,僅此二次市舶貿易,便使朝廷獲利二十二萬六千餘貫。”
“此外,金銀島產出金銀雖然還沒有得出具體,但越國公上奏應該不少於十萬貫。”
麵對奉天殿廣場上的百官,以及高台之上的六部五府等高官,戶部尚書鬱新持著笏板走出來作揖,並彙報了對日市舶的情況。
一句‘獲利二十二萬六千餘貫’,便足夠朝廷維持對日市舶的政策,畢竟鄭和帶去的那批貨物成本價才四十餘萬貫。
現在貨物售出不到一成半就獲利如此豐厚,等接下來的貨物貿易結束,那去除成本價,朝廷起碼獲利一百二三十萬貫。
要知道大明的田賦商稅和雜項儘數折色後,財政收入也不過二千六七百萬貫,如今一個對日市舶就能增加如此多的收入,那下南洋呢,下西洋呢?
江南閩浙的官員臉色難看,江西出身的官員卻默不作聲。
朱棣雖然目光在手中砂金上,但他卻隱晦的注視著群臣的表情。
眼見他們的表情難看,朱棣心裡也多了幾分高興。
他突然理解了他爹的想法,推人到前麵做事,自己坐享其成這種事情實在太舒服了。
抓住這個機會,自己也可以組織下西洋了。
想到這裡,朱棣將目光看向了一旁的自家老二,心裡催促:“老二,快開口啊。”
他的目光被朱高煦察覺,對此朱高煦隻覺得無奈,但還是走出來作揖道:“陛下,下東洋已然成功並走上正軌,以此次市舶速度來看,僅隱歧市舶司一處每年可以給朝廷帶來近二百萬貫錢糧。”
“臣以為,待艦隊返回江南,理應籌備下南洋一事。”
“這……有些操之過急吧。”朱棣故意裝作很為難的樣子。
他這話說出來,朱高煦立馬瞥了一眼朱棣:“這便宜老爹裝上癮了吧,從即位裝到現在。”
“陛下,臣以為太子言之有理!”
好在支持朱高煦的人也有,戶部尚書鬱新也不怕得罪人,直言開口附和。
此前他覺得下東洋和下西洋耗費錢糧,那是因為還沒能見到成果。
可現在下東洋大獲成功且不提,太子還將下東洋貿易所得儘數歸入戶部,這讓戶部的腰杆子更硬了一些。
要知道在洪武年間,戶部與其說是財政部門,更不如說是一個統計部門,因為朱元璋本人精力旺盛,能力出眾,所以他可以調配各部資源,戶部掌握的財政不過是國家財政的一部分罷了。
朱元璋的這套班子隻適合強人皇帝,一旦皇帝能力平庸,那根本無法調配各部資源,更無法發揮大明的稅收潛力。
朱高煦自然清楚大明財政係統有多麼繁雜,因此他現在就在解決部分繁雜問題,讓大明的財政班子變得不是那麼複雜。
作為戶部尚書,鬱新太清楚新朝新政給戶部帶來的變化了,因此他才會選擇支持下西洋。
“陛下,臣以為太子言之有理!”
在鬱新走出後,稅務司的金察,工部尚書黃福,吏部尚書夏原吉等人紛紛站出來附和。
五軍都督府的眾人沒有參與進來,因此剩下沒表態的隻剩下了禮部尚書李至剛,刑部尚書蹇義、兵部尚書劉雋。
其中,蹇義是四川籍,劉雋是湖廣籍,下西洋並不能危害到他們的利益,因此他們不讚成也不反對,唯有李至剛是著實被侵犯了利益,但他不敢站出來做這個出頭鳥。
“既然如此,那就由太子你主持下西洋一事吧。”
朱棣裝作為難的模樣,朱高煦倒是大方作揖應下,心中吐槽老頭的腹黑。
在他應下並退回位置上後,鬱新等人也紛紛回退位置上。
瞧著群臣無反應,朱棣也開口提起了其它事情。
“西番茶馬一事,自太祖高皇帝開始便為朝廷貢獻大量馬匹,現在國朝馬匹不足,故而朕準備繼續進行茶馬貿易,同時派遣太監侯顯巡視烏斯藏都司、朵甘都司,俄力思軍民元帥府。”
或許是朱高煦理財得當,亦或者是老朱留下的錢糧沒有被朱允炆揮霍一空,因此朱棣將許多計劃都提上了進程,例如眼下派侯顯巡視西藏並組織茶馬貿易就提前了十年不止。
“不知陛下要調動多少兵馬,多少錢糧?”
鬱新敏感上前,朱棣卻撫了撫胡子:“帶三千兵馬就足夠,至於錢糧就按照三千兵馬六個月所需來算。”
“若是如此,臣以為可行。”鬱新鬆了一口氣,他最擔心朱棣把下東洋貿易所得一口氣全消耗了。
“臣以為可行。”朱高煦日後也要對青藏下手,因此朱棣派侯顯巡視青藏的做法與他的政見並不違和,並且耗費也並不多,他理應支持。
眼見鬱新和朱高煦都支持,群臣們也沒有反駁的道理,畢竟三千兵馬巡視半年,頂多耗費幾萬貫罷了,相比較營造北京的疏通黃河、運河、吳淞等工程相比,簡直不值一提。
“好,有事起奏,無事退朝吧。”
眼見自己的政策得到支持,朱棣也就沒了其它想說的,故而宣布退朝。
群臣聞言都沒有舉動,他們的心思都被下西洋這件事情牽製了。
如果下西洋也能如下東洋一樣成功,那沿海商幫就真的沒有了活路。
在他們憂心忡忡之餘,早朝也隨著朱棣的起身,以及群臣推金山倒玉柱的唱禮聲而結束。
朱高煦帶著鬱新、黃福、夏原吉三人跟上了朱棣,耗費兩刻鐘後抵達了武英殿。
進入這裡後,朱棣坐在自己的龍椅上,朱高煦則是帶著鬱新三人與朱棣商量起了下西洋的事情。
“今日下西洋一事說出後,群臣臉色都不是很好看,想來父親也知道是為什麼。”
朱高煦開門見山,朱棣也頷首道:“下西洋一開,沿海的許多商賈也就沒了活路,因此朝廷遭遇的阻力不小,你是如何想的?”
其實朱棣心裡想的是官營壟斷,他以為朱高煦和他的想法一樣,不過朱高煦很清楚官營壟斷的優缺點,因此他開口道:
“兒臣覺得,南洋與西洋貿易必然要掌握在朝廷手中,但同時也要給予民間商賈一條活路。”
“況且,以朝廷現在的情況來看,也無法做到在壟斷南洋貿易的同時,進而壟斷西洋貿易,因此兒臣以為可以開放西洋貿易給民間的商幫,讓他們從走私轉為正規。”
“……”聽著朱高煦的話,朱棣有些不認同,當然這裡的不認同還是因為稅收問題。
“若是讓他們經營西洋貿易,那朝廷應該如何與他們收稅?”
“在滿剌加海峽設置舊港宣慰司便可。”朱高煦說罷,將目光投向了朱棣身後。
朱棣見狀也轉頭看了一眼他身後的那幅《天下四夷賓服總圖》,圖上許多地名都被朱高煦更改為附合這個時代的地名,其中馬六甲海峽便被更改為滿剌加海峽。
朱高煦走上前去,熟練從朱棣桌上拿起一根教條指向了滿剌加海峽:“朝廷市舶司之所以難以收稅,主要還是因為朝廷地大物博,沿海可以走私偷渡的地方太多。”
“可如果將南洋、東洋都設為官營貿易地區,而將西洋設置為民營貿易地區,並規定民間商幫海船隻能在滿剌加海峽集合並出發西洋做貿易,所有商品都集中在舊港、巨港地區貿易處理,那就容易管理並收稅了。”
“具體的運行情況,兒臣過幾日會交一份給您閱覽。”
朱高煦說罷,朱棣卻起身走上前來看了看地圖,隨後皺眉道:
“伱想要在這裡開設宣慰司是好事,不過你這地圖上不是還有許多小國,你準備如何待他們?”
“可以效仿對日市舶,在當地劃地貿易,並每年提供一定數量的錢糧充作租金。”朱高煦回應,可朱棣卻皺眉:
“若是事後這些小國利益熏心,進攻朝廷的宣慰司應該如何?”
朱高煦的許多想法,都來自曆史上朱棣的想法,因此朱棣在聽到朱高煦的想法後,立馬就想到了可能會遭遇到的事情。
不過對此,朱高煦卻輕笑道:“那便是他們自尋死路,朝廷隻能自衛反擊了。”
朱高煦的笑容和暖舒暢,可他話中意思卻被眾人聽了個明白。
如果小國真的利益熏心來進攻朝廷的宣慰司,那他們自然要迎來覆滅。
大明想要維持朝貢體係就不可能表現得太強權,不僅是對安南還是南洋諸國,首先都要有一個借口才能動兵。
安南是因為挑唆大明土司反抗大明,那南洋諸國就是利益熏心強攻大明。
在輿論上,大明要占據不敗之地,這才能繼續恩威並施。
“你話裡的意思,這地方日後也會反叛?”
朱棣從朱高煦話裡的意思聽出了彆樣的意思,因此抬手指向了大明東北方向的日本。
朱高煦也並不掩飾,用教條指著日本便開口道:
“據兒臣所知,日本國主足利義滿對大明十分依賴,但他的長子足利義持卻認為向大明稱臣是恥辱。”
“不過除了他的長子,他的其它幾個兒子倒是沒有這種想法。”
“因此足利義滿若是遭遇突變去世,那繼任的足利義持定然會中斷與朝廷的市舶貿易,甚至想著收回隱歧與金銀諸島。”
朱高煦還沒說完,便被朱棣打斷道:“所以你的想法是借著日後他們中止市舶貿易,趁機插手他們國中事務?”
“沒錯!”朱高煦頷首道:“足利家族對日本的控製十分薄弱,隻是足利義滿的威嚴壓住了日本。”
“一旦足利義持反抗朝廷,並被朝廷擊敗,那不管他是否在位,足利家族的威望都將掃地。”
“這種情況下,他們如果還想繼續維持局麵,就隻能與朝廷和談,並接受朝廷的扶持。”
他話音落下,目光直勾勾看著朱棣,朱棣聞言撫了撫須:“如果真的按照你說的,這小小日本也有上千萬人口,那這不失為一個維穩地方的辦法。”
他這麼說,就代表他已經認可了。
見狀,朱高煦也指向了青藏地區,由於對這個時代的青藏不太熟悉,因此朱高煦隻在上麵畫出了幾個大明記載中的城池,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喇薩、那曲、日喀則和三塘、昌都、德格、列城地區。
“今日父親說了烏斯藏的事情,小子也翻閱了古籍,從前元典籍之中查到了烏斯藏、俄力、朵甘三地人口應在百萬左右。”
“此地不複漢唐溫暖,故而人口難以增長,控製他們隻需要用茶馬經濟就足夠,但要插手其內部事務,還是得在拉薩、昌都、德格、日喀則、列城地區駐兵,派遣禮部官員常駐。”
朱高煦說出自己的想法,並篤定朱棣也會認可,因為曆史上朱棣本來就想要派兵駐紮喇薩,為此還修建了從鬆潘到日喀則的驛道,但最後被三教王勸阻才作罷。
當然,真正作罷的原因還是因為青藏的勢力無法威脅大明,加上財力不足所致。
現在朱高煦來了,強羈縻青藏地區是必須的,維持不了幾萬人,他維持幾千人也足夠。
有加農炮和火繩槍,如果再配上一定數量的騎兵,那幾千明軍足夠擊敗上萬著甲番兵,而整個青藏勢力中,能拉出上萬著甲番兵的勢力很少。
“吐蕃的事情先放一邊,俺現在更在意的是安南的事情和北邊的兀良哈、韃靼、瓦剌。”
朱棣和曆史上一樣,對於吐蕃雖然重視,但地位卻不如蒙古和東南亞。
麵對他的問題,朱高煦將話題引向安南。
“半個月前,傅讓、張輔他們已經率領訓練的兵卒南下,大概八月末就能抵達欽州。”
“曹國公已經調集三萬屯兵前往欽州參與訓練,這次訓練大概維持一年,等到來年入冬就能出兵安南。”
“不過在此之前,對於被安南挑唆的那些土司,朝廷應該給予退步,讓他們把事情再鬨大些。”
“此外,趁著還有一年的時間,剛好可以將兩廣稅糧調往欽州,同時組織下西洋的海軍艦隊前往欽州駐防。”
“待明年入冬,西平侯沐春率兵三萬從臨安府出兵,傅讓率兵三萬從雞陵關出兵,鄭和與楊展率兵二萬從海上分兵進攻清化、廣平、廣南、順化等地,同時曹國公率戰兵三萬開始對雲南、廣西境內與安南親近土司的圍剿。”
朱高煦開口的同時,也用教條畫出進攻安南的路線。
三言兩語間,大明便需要調動十一萬大軍,其中還有五萬是新式的火器混合部隊。
根據他的規劃,朱棣湊近看了看,隨後詢問:“各地距離多少?”
“最遠的是西平侯沐春的兵馬,需要深入四百裡,其次是傅讓,需要深入三百八十裡,其次就是鄭和與楊展的兵馬,南北跨度雖然有八百裡,但他們兵分四路,每一路都維持在二百裡左右。”
朱高煦說罷,朱棣便下意識指點道:“按照這麼打,雲南起碼要出十二萬民夫,廣西最少十萬,而且必須要快,因為海軍沒有補給的民夫,很容易被牽製。”
“這場戰事,必須在三個月內結束,剩下就是清掃尾巴了。”
“至於李九江那邊,征調三萬民夫慢慢打就足夠了。”
“確實。”朱高煦點頭,對於朱棣的判斷表示認可。
翻閱了朱高煦編撰的許多軍事書籍後,朱棣對火器作戰已經十分熟悉,儘管他還沒有親自率領過,但理論上的知識他並不欠缺。
他很輕易判斷出了各軍所需的民夫數量,並且估算出了大致的戰爭結束時間。
麵對一個小小安南,三個月的時間足夠拿下絕大部分的城鎮,剩下的掃尾工作才是麻煩的事情。
“鬱尚書,十一萬大軍和二十五萬民夫作戰半年需要多少錢糧?”
朱棣得到認可,便頭也不回的詢問起了鬱新。
對此,鬱新早有準備,不假思索的彙報道:“八十萬石,但算上路上的損耗,起碼一百二十萬石。”
“一百二十萬石,算上雲南、兩廣的儲備倉和常平倉,能抽調出來嗎?”朱棣再度詢問,鬱新卻算了算後點頭道:“從現在開始儲備的話,應該夠。”
“好!那就好好準備準備,另外……”朱棣回頭看向了朱高煦:
“遼東、渤海那邊情況如何,肇州的糧草確定能儲存夠嗎?”
果然,朱棣之所以著急打安南,目的是為了自己的北征。
對此朱高煦雖然有了準備,可一想到朱棣跑到北邊打仗,把南邊攤子都丟給自己,還是忍不住無奈歎氣,而後作揖:
“按照進度,今年關外耕地突破九百萬畝不成問題,渤海明年起碼能盈餘一百五十萬石,不過其中一百萬石要輸送遼北,能運送肇州五十萬石左右。”
“算上去年自留的糧食,肇州應該有六十二萬石。”
“好好好!”聽到肇州能有這麼多糧食,朱棣的臉立馬笑得和菊花一樣燦爛。
肇州糧食越多,那就代表大軍從大寧開拔糧食所需糧食越少。
想到這裡,朱棣不免想要增加北征兵馬數量,因此與朱高煦試探道:“俺覺得兩三萬人擊敗兀良哈簡單,但想要驅逐他們有些困難,不如調兩萬神機營,三萬馬步兵如何?”
“渤海可抽調不出那麼多民夫。”朱高煦還能不清楚朱棣的心思,因此直接以民夫不足回絕了。
見朱高煦這麼說,朱棣反倒是討價還價道:“民夫從遼東的韓州調集,反正依托惱溫江,五萬民夫配合挽馬車足夠補給五萬兵馬了。”
眼看朱棣是鐵了心要增加北征兵馬,朱高煦隻能在心底歎氣一聲,退讓一步。
“眼下遼東抽調不出那麼多挽馬車,您北征兵馬最多三萬,民夫也最多維持三萬,不然對遼東開荒的影響就太大了。”
“三萬……”朱棣摸了摸自己的胡子,盤算過後滿意頷首:“三萬勉強能用吧。”
討價還價成功,朱棣開始進一步討價還價,不過這次的目的不是北征,而是東洋。
“東洋那邊雖然有三千兵馬,但萬一留駐將領心懷不軌,那朝廷的損失就太大了。”
朱棣一開口,朱高煦就覺得有些不妙。
“不如從內廷之中派幾個監軍過去如何?”
“陛下不可!”
果然,朱棣想要用太監來監督軍隊,而這也引起了鬱新、黃福等人的擔憂。
“父親,您身邊有幾個鄭和、王彥、侯顯這樣的人?”
朱高煦沒有直接表示反對,而是反問朱棣。
他這句話一說出來,朱棣就想到了徐皇後的話,不由得沒了底氣。
“你和你娘一樣,知道怎麼氣俺。”朱棣埋怨一句,隨後擺擺手:
“罷了,不派就不派,可若是日後出了事情,你的屁股你自己擦。”
“多謝父親體諒。”朱高煦聞言發笑,並作揖回禮:
“既然無事,那兒臣就返回東宮處理奏疏了。”
“走遠點,彆礙眼。”朱棣脾氣上頭,朱高煦卻並不生氣,笑著帶著鬱新等人離開了武英殿。
倒是在他們走後,朱棣這才自我懷疑的呢喃道:
“俺就不信,俺身邊就找不出幾個能用的太監……”
《明太宗實錄》:“八月癸卯,上欲遣內宦至東洋,為太子及尚書鬱新、黃福、夏原吉所勸,遂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