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看著計策,不禁暗道:“黃巾軍,損兵折將,戰力大減。天數已定不足為懼。”
“江湖雖有傳聞,攜軍民百萬之眾,但張角一死,上下離心離德,除了個彆的幾人,實力大不如前。”
“將軍所言極是。”不少人也紛紛附和,戰火持續了一年多,終於可以息兵卸甲了。
董卓等人,也準備起慶功的酒宴,激勵人心。有了之前的經驗,也不敢掉以輕心,他們也收起了傲慢,積極備戰。
一身清閒的秦昊,把機會交給下人,轉身回營,等待消息,偷懶去了。
王濬數周前燒了敖倉,收複了延津渡口,前者讓對方兵糧寸斷,後者封鎖了黃河水路。
來歙的計劃十分巧妙,在已經明朗的局勢麵前,就算大軍不再集結,就地分散,逐步蠶食,今天打五裡,明天打十裡。黃巾軍也沒有招架的力氣。
原因無他,在古代戰鬥中決定勝敗,有五大因素,一是道義,二為天時,三是地形,四是將帥,五是法度。
在此之下,歸結為其他原因,同樣也很重要。如糧食儲備、器械裝備、士兵強度、精神士氣等,都在其中。
在道義上,皇帝昏庸,官吏腐敗,黨固之禍,伴隨著災害的天人感應。讓一開始太平軍,占絕對的上風。
但現在黃漢是半斤八兩,這道義的天平,在趨勢上,已逐漸向漢軍方向偏動。
在天時方麵,漢軍和黃巾軍在麵對自然壓力時,也沒有什麼好的舉措。最多整兵備甲,發起突襲。
雖說,老天公平,一損俱損。但是黃巾軍由於體製的原因,抗壓與承受能力,遠遠低於漢軍。
地形方麵就更不要說了,漢軍穩穩占據優勢。
虎牢已經丟失,之後的戰場,地勢相對平坦,是最適合騎兵突擊的戰場,可謂一馬平川。
前麵的伏擊戰,兩個半的大渠,被李世民等人包圍殲滅。秦昊見機行事,讓聯軍各將展開掃蕩。
一場大戰,損兵損將,失去了太多有生力量,再難控製占領的領土。
張角一死,黃巢幫助張步登上高位,隨後黨同伐異,開始清理人員,發生內耗,造成嚴重的後果。
秦昊也在王猛的安排下,配合鬼穀子填補,收編了一支巡河水軍,讓黃巾軍的後方失火。
朱溫逃跑也是合理之舉,一來他手中的是黃巢親信部隊,是兗州黃巾的起義軍,最後的精銳。
一來後方失火,軍中人心不穩,若對方登錄東邊,配合西邊的漢軍,前後夾攻虎牢關,自己隻會如那烏鱉一般,無處遁逃。
對方斷了自己的後路,就算破釜沉舟也沒用,對方完全可以建起堡壘,除了關口就是靶子。而對方,完全可以收縮包圍,隨後吃著粗糧,喝著水,與守軍對峙。
若對方在派來密探,往井中投毒,自己吃完了乾糧,最後的結局,不是被殺慘死,身後無援,糧草寸斷,比合圍困龍之局,還要悲慘。
裴叔業的投降,在白起看來,合情合理,是上上之策明智之選。
第四點,將帥層麵。這個最簡單,漢軍的陣容華麗到讓人羨慕。
先前的主帥,三傑以長擊短,借助優勢或經驗,跟黃巾軍打的有來有回,有大勝之仗,也有敗北之戰。
如今換了白起,而黃巾軍這邊卻沒了像樣的將軍。傅友德、張定邊、……被牽連受到了打壓,總將軍項燕被免職。
年紀本就大了,又受到刺激,長期的戰事,極速消耗著他的身體。為了消愁,大肆飲酒,不久染疾,高燒不退倒在床榻之上,一周後隨張角而去。
黃巢見識雖長,但登上了權力的巔峰後,張步離不開他。
為了彌補人員問題,他們大肆提拔身邊的親信舊友,為了保證穩定,也需要拉攏彆的勢力,向他們拋去橄欖枝。
黃巾軍中,能跟白起交手的將軍,隻有身為戰神的項羽。現在的他,不知所蹤,大概是被人帶走了,養傷去了。
秦昊也陸陸續續,派出了不少精英密探,還寫信給郭嘉和東方勝,進行了解。
得到的答案,依舊未知,通過他們讓秦昊得到了一個驚人的消息。張良沒跟著劉邦,反而參與了大戰。
那一日破虎牢,正是出自他的指點,秦昊翻起舊賬,頓時氣的牙癢。
可是,虎牢關監獄哪還有他的蹤影,秦昊怒罵一聲。隨後讓人找來留侯圖,將那張美如夫人的臉,狠狠的記下來。
秦昊麵色發紅,手一用力,便將圖紙撕成了兩半。
最後一個法度方麵,聯軍各個隊的管控,有高有低參差不齊。好的像徐勣,治軍嚴謹,求毫無犯,有錯必罰。壞的嘛,除了造反,把所有的缺點都標在了身上。
太平軍起義之時,我的儘可能的保持體麵,拉攏人心,能夠約束自己,本就難能可貴。
但之後,隨著戰事的嚴峻,翻臉造孽,在各種事情的選擇上,讓一部分人大失所望。
黃巢等人沒有因時製宜,進行調整。反而以更嚴酷的法度,進行強調和約束。
造成的結果,大量人手的逃散,正麵打不過漢軍,糧草又短缺,戰敗而回必有重罰,不死也傷。
之後的糧草、裝備、士氣方麵,就更彆說了,領袖已死,糧倉被燒,教義受創。就是全套裝備,也彌補不了如今的崩潰。
白起召集幕僚,集思廣益,定下策略,調度軍隊人馬。
在原先的計劃中,先率正兵猛攻白馬,再秘密派遣奇兵,走小路繞過敵方重鎮,直撲濮陽,若敵方來救,則破白馬,反之可破濮陽。
上了一個聲東擊西之計,既然要錦上添花,那必須來個大戰。
隨著招降與收納,聯軍的人數,已經超過了黃巾軍,可戰之兵,共30萬,而對方可戰之兵,不到10萬。
敵軍無糧,自己又能做主進行決斷。那就要發揮優勢了,白起信心在握,攤開圖紙,開始排兵布陣。
先以重兵15萬包圍白馬,從西涼、漁陽、上穀、並州、河東、雁門、禁軍各方抽調,集騎兵3萬,弓弩1萬,步兵4萬。安排在要道之上,進行埋伏,圍點打援。所有的探子,全部派出,重點關注敵軍的動向。
在降將與向導的帶領下,再出3萬走小路繞後,伺機而動,前可以趁虛而入,圍攻濮陽,後可率兵支援,配合主力圍殲敵軍。
剩下的5萬負責防備,留守大營。
所有將都有任務,數周的積累,將此戰的一切需要,通通調度起來。
弓身上弦,槍尖發亮,戰馬喂飽,隻待白起出擊的命令。
黃巾軍那邊,對於漢軍整兵備戰的消息,也有所耳聞,紛紛警覺起來。
嚴峻的形勢和資源,逼的他們,兵糧寸斷,人心不定。隻能拿出決戰的氣勢,不然大勢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