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戰場布置(1 / 1)

盧植三人看完之後,心中不免為其感慨,對於這一篇檄文,言語之上也少不了讚歎和評價。

“本初帳下的小吏,沒想到有如此文采,以筆為刀,以墨為箭。日後才學不可限量。”身為大儒,也是當今名師的盧植不禁笑道

皇甫嵩和朱儁,更看重這檄文中,出色的攻擊程度,似有千鈞之力。趕緊命人抄寫幾篇,隨後傳令三軍,最好能在當地形成傳播,讓黃巾軍好好看看。

軍中的文吏多如牛毛,這篇文章一經發出,就在黃巾軍內部掀起了酣然大波。

張角聽說此事後,不顧張寧、東方勝等人的阻攔,一門心思的想要查看。激得麵色發白,連連咳嗽。

半晌說不出話來,跳不出刺,口中隻得默念教義經書,方才平息怒火。

隨後,還嗬斥眾人的行為,同時讓管理太平衛東方勝,加強紀律性。再命人前去警告,如赤眉、盧芳等人,讓他們嚴格管教自己的部眾。

黃巢看到此篇文書,心中沒點火氣,自然是不可能的。惱怒的同時也發現,檄文之中,可以利用價值。

索性就把三軍召集過來,將這篇檄文一句一句的念了出來,進行語言引導,挑唆對立,用以激發眾人的憤怒。

身為大弟子的洪秀全,看到這篇文章,憤怒幾乎到了極點。自己的師傅,是上天選中的大賢。怎可讓他們如此侮辱?

洪秀全認張角為師以來,從來是需要仰視的存在,在他心裡,已經將張角神聖化。視之如神明,任何踐踏大賢良師的行為,就是觸他的雷池。

同時,秣馬厲兵,也就是喂飽戰馬,操練士卒,他已經聽說官渡有大量敵軍聚集,要用這場惡戰,撫平心緒。

相比於黃巢的處理方法,洪秀全隻是將領層進行傳播挑唆,隨後就是大規模銷毀,嚴謹提防,阻止輿論向士兵層傳去。

張寶、張步兩人,行為是出奇的一致,大罵漢軍,忽視了原本,應完成鞏固防禦後,再進行進攻的命令。

向著漢軍發出更猛的攻勢,以作為宣泄,二人一意孤行的目的,很簡單。為自己大哥,父親,出一口惡氣。

而黃巾軍中,已經淪為笑柄的李密,很有眼力見,他決定,抓到了這個天賜良機。

既然漢軍,寫了一篇檄文讓黃巾軍內部震動,自己也可以寫一篇類似的文章,挑撥對方的情緒。

隨後叫來了自己的幕僚:祖君彥,委托他為自己寫一篇《討帝檄即》。借花獻佛,這活要是乾好了,他就可以再次受到重視,擺脫之前的敗局。

祖君彥,隋代範陽遒縣,北齊第一諫言,(尚書左仆射)祖珽之子。以才學著名海內。大業末,為東平郡書佐,以翟讓取東平,遂入瓦崗軍中,為李密記室。《討煬帝檄即》正是出自他手,後李密兵敗,大業14年,死於王世衝手中。

祖君彥果然是不負眾望,在李密的見證下,同樣也寫出了一篇極有分量的檄文,雖然內容進行更改,但力度絲毫不弱。

文章一開始,就點名了天子無道,列出其種種罪行,先前歲在甲子,太平軍便趁勢而起,正好符合上天規律,太平軍所做的一切措施,都是為了更換天下秩序,謀求一個理想中的太平。

正所謂蒼天已死,黃天當立,你這腐朽的漢室不被推翻,你這皇帝老而不死,如何消解上蒼之怒?

在文章的最後,還指出劉宏的罪行,上到天神,下到群童,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文中所舉隻是它的一小部分,真要一一論述起來,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儘。

寫完之後,李密還接過墨筆,在最下麵添上四個大字“罄竹難書”。

李密直接便發了出去,漢軍方麵也同樣發生一定程度的震動。

跟黃巾軍一樣表現出來狀態差不多,無法反駁,雖然為了文學性,某些事實進行了誇張。

但每文每條列舉的都是實話,這種事情,鬨得人儘皆知,就是農家小童,鄉野村夫,背地裡也會痛斥天子無德,朝堂混亂,為此說道一二。

酸棗

三將為了這次攻勢,儘全力的調集了所有能到場的隊伍。

整個酸棗,為盧植等人,為了這次戰績猶如一次豪賭。儘最大能力調來人數,僅經過之前人數的相加,粗略統計,足足有45萬大軍。

西園校尉曹操,將軍孫堅,帶兵10萬,以及自己部隊及其將領。進入官渡,目標,若能擊潰洪秀全,再好不過,若不能,就把他們大軍攔在官渡,斷絕對方增援的風險。

中郎將皇甫嵩親自帶隊,太守董卓攜帶部眾武將,共計帶兵16萬,對攻打延津的黃巢,發起重點進攻,若不能勝,務必不讓黃巾軍占據延津。

同時,需嚴謹提防黃河渡口。

中郎將朱儁,並州刺史丁原,冀州刺史劉焉共計帶兵8萬,救援燕縣,抵擋張步的部隊。

最側翼的張寶,漢家三傑經過嚴謹的商議後,認為這是黃巢用來保護側翼,布置下的一個餌,實力最弱,行軍位置也不符合常理,有很大的危險。

所以給了很大的重視,讓之前豫州戰場,立下多次功勳,皇甫嵩多次為其請功。荊州軍徐勣,以及蕭駿的部隊。

再加上獨自一軍,打崩方臘,在河北戰場,立下大功的秦溫之弟秦稷,一起協同作戰,這兩支軍隊都身經百戰,驍勇無比,用來應對這種拿捏不定情況,最合適不過。

一共帶兵7萬,同時警告他們,若敵軍有變,不可輕率冒進,擅自與敵交手。

憑借封丘那裡地勢,隻要占據要點足能與敵周旋,等皇甫嵩等,捷報傳來,再進行配合進攻。

最後剩下的,是劉虞、公孫瓚二人一起,帶來的4萬騎兵。盧植把他們分成四部,每人一隊,一隊一萬人,作為各路大軍的預備,同時負責襲擾敵方糧道。

其中包括了不少,鮮卑、烏丸,匈奴等外族軍隊。

除了這些,除了一些,常年與異族作戰鍛煉出了精銳騎兵,如白馬義從。

其中名氣最大的,還要屬當年追隨光武帝建立功勳,輔助劉秀一天下,上穀、漁陽兩地騎兵。

從裡麵走出來的大將,每個每獨當一麵,其中有三個,位列雲台。分彆是吳漢、耿弇、寇恂。

起兵之初到投奔劉秀的過程中,其中有精銳數千人,光投名狀,就是殺將400多,破敵三萬多,攻城(縣)22座。

戰績非常誇張,有不切實際的成分。但能反映出一個事實,就是這支部隊,戰鬥力太強。

兩方都是精銳儘出,戰火一觸即發,大戰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