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回到帳中再行計議吧。”
項燕也不看宋義,隻是這麼說罷領著眾多將士還營。
宋義聞言知道項燕並不讚成他的計劃,自然心中不滿。
他便回去後對帳中四下左右的士兵道。
“宛城城內將士守兵不足萬人,我軍光是前鋒就有三萬人之眾。眼下正是進攻秦國的絕佳機會,我們根本不需要費力氣,就能輕鬆拿下宛城。”
“宛城,那本是屬於我們楚地的土地。可是眼下軍中卻畏首畏尾,戰戰兢兢,好像十分懼怕乳臭未乾的秦太子。讓我們白白在這裡挨餓受凍,還說是要等待所謂的戰機。”
“你們說此時不去攻城,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呢?”
將士們聽了,一個個你望我望你。因為宋義的心思,大家都看在眼中,沒有人想要去生事端。
宋義隻能一個人無趣離開。
一計不成,再生一計。
宋義命自己的部下到處去軍中散播消息,逢人就道,“此戰我軍必勝,宛城之中兵力不足一萬人馬。”
楚人士卒聞言,一個個自然歡欣鼓舞。
隨後眾人便聚在一起商議,大家紛紛道,“我覺得還是將軍宋義說的有道理,明明宛城中此時人力不足上萬,我楚軍有二十萬兵馬,就算是每人一支箭矢都足以讓宛城內血流成河,為什麼要再留在這裡?好像我們真的很懼怕秦國一樣。”
“就是啊。秦國那幫野蠻人,他們如此看不起我們,竟然派遣一個未成年做主帥來攻打我們,簡直豈有此理。”
“不把他打到哭著跑回鹹陽找他君父,顯得我們楚人好欺負。”
幾天下來,宋義看到大家都讚成自己的主張。
他再次站在眾人麵前,扯開嗓門,發出洪亮的聲音,他對眾人說著:“我聽說,先發製人,後發而為人所製。如今秦軍在天下人麵前放出話來,要在兩年之內踏平我楚國。”
“我楚軍此次出征本就為的是保護楚國。”
那個時期對國的理解,還停留在淺層次。國的古文字意思本來就是指城牆,象形文字也是一個人持著斧子站在圍牆邊上。
這個時期所謂的保護國家,實質上停留在保護城池,保護家宅財產的層次。
“而今我楚軍兵臨城下,秦楚兩軍對壘。秦太子欺人太甚,獨留一萬守軍住於城內,豈不是欺我楚人?”
這番話頓時激起了楚國上下將士們的憤慨,士卒們紛紛振臂高呼。
“教訓秦太子!”
“教訓秦太子!”
宋義見到這麼多人支持自己的想法,心中暗爽。
“隻是可惜,大將軍未必認同我的主張。”宋義當著眾人的麵,做出十分無奈悲傷的樣子。
將士們,那都是地道的楚國鄉民,當然更多的還有沒有飯吃借著參軍討飯吃的傭耕者。
這夥人的腦子裡,王法國製和他們很遙遠。因為他們從未受到過王法國製的保護。
誰看得起他們,誰能給他們好處,誰能給他們機會,誰就是他們的天。
很快,軍中爆發出一陣接著一陣的呼聲,猶如潮浪一般,此起彼伏,接連不斷。
“支持宋將軍。”
“支持宋將軍。”
項燕正在帳中思索揣摩秦太子扶蘇的用意,想要找出他計謀之中的破綻和漏洞,以想出下一步究竟該如何應對秦人的戰略。
這時候他卻聽到轅門外一片喧嘩吵鬨聲。項燕對軍中喧嘩之事非常敏感。
他立刻站起身來,拔劍而出來到帳外。
任何一個統帥大軍的將領都有些治理眾人的心得體會。
人,當他們是一個個體的時候,會相對冷靜,思維能力也比較強。
但是一旦聚眾,這時候就會表現的盲目盲從,原本很聰明、對人對事都看得非常透徹的人,一旦加入集體,和眾人在一起,他的判斷力就會下降的非常嚴重。
所以人越多的時候,越是非常容易被人煽動。原本一點風吹草動的小事,會被引發成為巨大的禍事。
所以掌管軍隊,要把一切謠言扼殺於搖籃之中。
誰人敢放出謠言,立刻格殺勿論。
這也是軍隊為何時常封閉管理的原因之一。
尤其對於統率三軍的大將軍項燕來說,他們寧可要不會說話攻擊力不夠強的羊,也不願意狂吠不止的攻擊力十足的狼。
項燕走出帳外後,立刻有人出來稟報。
“大將軍,將士們都在轅門前振臂高呼,說要攻入宛城,給秦國的太子一點顏色看看,讓他們知道我們楚國人也不是好惹的。”
項燕聞言,眉頭一皺。
不用問,他很快就猜到這是宋義乾的好事。可是事已至此又能有什麼辦法呢?
聽到這震耳欲聾的呼聲,項燕知道,此時駐紮在周圍附近的其他將士們也都聽到了這些呼喊。
項燕隨從屬將對項燕道,“大將軍,如今宛城內雖然兵力不足一萬之眾,可是秦軍的弩機,那可不是鬨著玩的。秦軍在城中城牆上放箭,占據地勢。”
“而宛城前又多是廣闊平坦的沙地,率領兵馬貿然攻城,這就好比給他們移動的活靶子。一旦我們若是我們要去攻城的話,縱使人多也未必能討得便宜。”
“這造謠之人,實在是可惡。不把將士們的性命當回事。該不會秦人的間諜已經進入到軍隊裡來了吧。讓我去查個一清二楚,把這歹毒之人給找出來。”
項燕臉色冷峻,他捋著胡須十分無奈的道。
“謠言就像是火焰,一旦點起小火苗就會四處燃燒。這個時候已經是火焰遍地,再想著斬草除根,已經於事無補。”
“如今將士們的士氣已經被鼓動起來,若是不能儘快想到應對之策這隻會激發將士們的憤怒。到時候後果將不堪設想。”
“人心一旦被煽動起來便很難安撫下。”
項燕的屬官也皺眉,他感到不安,“那大將軍我們接下來該如何應對呢?”
項燕被逼的沒有辦法,於是就親自召集所有的將領,對他們道:“莪軍進攻宛城,勢必會遭受秦軍弩機掃射,不知諸將可有應付秦軍弓弩的辦法,以減輕我軍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