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退下。”
嬴政陷入了思索,章邯、林信、宦者令、尚書令等內官都退了出來。
隻是嬴政的這句話,是對章邯、林信等人說的。
趙高獨獨侍立留在殿內。
“大王,新紙已經造出來。太子前年提出的墨印之術,已經見到了成效。”
趙高說著,他已經親手將托盤裡的新紙還有墨刻上去的幾行字呈遞到嬴政麵前。
紙是一張比一張表皮光滑,質地也越來越精良,過去有些紙稍微受些潮濕,立刻就軟遝遝的。現在這些問題不僅被克服了,還專門在紙張裡加入油脂,讓水無法滲透。
秦國的工藝技術,本來就是領先於天下各諸侯國的。
八年的時間,有這些進步實在不是什麼驚世駭俗的大事。
隻是秦國王室儘管努力內部保密,天下人卻都已經風聞有此物的存在。
原本寫字的材料,帛書最為珍貴稀缺,可是現在不一樣了。
這傳說中的黃紙,如今在民眾的吹噓下,成了天底下最金貴的書寫材料。
外人們都說,這是秦國的太子少年時製作出來,專門獻給秦王政的。
所以現在的天下,隻有嬴政一個人使用這樣東西。
嬴政知道這些事情,他沒有反駁。
隻是心安理得獨自一個人使用著這些精良的紙張。
隻是這一回,嬴政不是來看紙的。
扶蘇造出紙張,配備墨印技術,本就為的是讓文字書本方便流傳。
但是現在,快速傳播秦律文書的現實需求也擺到了嬴政的麵前。
如今秦國招聘了許多工匠,幾乎是夜以繼日製作竹簡,同時又招募了大量的士人,專門入室抄寫《秦律》,一是為了用於太學學室裡的秦吏弟子,二是為了將《秦律》運送到各處郡縣。
可是根本供應不及。
製造一套《秦律》,少說也要花費三個月的時間。
可是秦國三個月之內,就能打下十座城池。
派遣前去的秦吏,也得對當地舊有的小吏重新培訓。
這就導致整個秦國上下對《秦律》的數量要求變得原來越高。
作為官方的法律典籍,《秦律》的製造本來就不能馬虎。更何況這是一向崇尚法度的秦國,這些秦吏們都是受過嚴格的教育,將法奉為圭臬。
整個秦國上上下下,沒有人希望看到粗製濫造、殘缺不全的《秦律》文書。
這個時候,扶蘇過去的發明製造才顯示出作用來。
隻是因為過去大家都對紙張和墨刻技術不重視,等到發現竹簡的製作,以及文字的摘抄實錄非常緩慢,漸漸地,上至嬴政,下至朝中百官,他們都將目光轉移到了造紙術和墨刻上。
趙高給嬴政攤開新紙,嬴政果然沒有興趣看。
“寡人要看墨刻。”
趙高臉色一窘,他給嬴政解釋道,“大王,現在的墨刻,都是按照太子的意思,把石刻的技術放在木板上,先在木板上刻出文字,隨後在上麵澆灌上墨汁,但是因為這工藝並不成熟,已經失敗了不下數百次。”
嬴政不會去做理解屬下這樣的事情,“寡人要看結果。寡人要看成品。上黨郡、代郡的官吏一直在催,他們要最新一批的秦簡。”
“魏國新攻打下的城池寡人已經派兵駐守,很快他們也要來催寡人了。”
趙高無奈,隻能把半成品遞給嬴政。
這墨刻,是把字刻上去了,可是刻印的效果那是一塌糊塗。
第一張紙上,字倒是清晰可見的,可是紙上也被浸染著大片的黑色。
嬴政開始看第二章,上麵的紙倒是乾乾淨淨的,可是刻印出來的字有的缺少結構。
這可是漢字,一個字體由多個部分組成,缺少一部分,就會被人誤認。
精簡文字就是為了傳達信息準確,減少失誤。
這樣的墨刻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第三張,就不一樣了,上麵的字黑乎乎一片,根本看不清寫的到底是什麼。
“高,這就是你這些天魂不守舍操辦的事情?你知不知道,寡人為什麼沒有把這件事交給丞相隗狀去辦。”
趙高知道,這是嬴政信任自己,在給自己機會。
隻有立功,才能名正言順晉升啊。
“大王恕罪。這都是臣的過失。”
趙高咬著牙,一個人包攬下所有。
“不過是讓你們去造個玩意兒,你們花費了兩年的時間,竟然做出來的就是這樣的東西。”
趙高低著頭,不敢說話。他心道,大王,您倒是去試試,這到底有多難。
嬴政也是十分無奈,他不斷地道,“罷了罷了。再去各地搜尋一批工匠,你去羽陽宮問問太子,這種事到底怎麼解決。”
趙高先是一頓,繼而躬身道,“唯。”
“熊啟現在如何?”
“他和太子互相都不搭理。太子逃學已經是常事,而太傅到來,也沒有給太子授課過任何一次。”
嬴政聞言,竟是一笑。
他居然敢當著寡人的麵招攬幫手,不愧是寡人的長子。
“你說說看,扶蘇比之李信如何啊?”
趙高臉色一白,“太子為尊上,李信為大王心愛的都尉,臣不敢議論這兩個人。”
“高,你平時不是膽子挺大的。怎麼如今寡人提到太子,你都投鼠忌器一般。”
趙高忙作揖,“大王,絕無此事。太子身份特殊,下臣一介小人罷了,如何敢議論太子。”
“寡人要你說。”
趙高看嬴政這表情,這架勢,這語氣,分明是對太子出征這件事上了心。
那他正好趁著這個機會,做成這件事。
“大王,臣私以為,太子雖然年少,但是識大體,有容人之雅量,素來有謀略,未嘗不可參戰。可是臣擔心,太子千乘之尊,這外出打仗,唯恐太子有危險。”
嬴政聽著不耐煩,他捋捋胡須。
“你說,李信和扶蘇將兵,誰的勝算更大一些。寡人看他們對攻楚一事的議論,倒是不相上下。”
趙高微笑道,“太子有國尉教導軍事,昔日又有大王親自為太子從天下最有名的士人裡挑選的師傅,多少人,都在輔佐太子一人。太子才能卓絕,正說明大王過去對太子栽培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