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7 章 詭道者也(1 / 1)

女仵作 請君莫笑 5732 字 11個月前

“天下百姓告知書?”

“怎麼回事?這城門可關了三天了!”

“看看……”

告示板前,一群百姓圍了上來,隻見告示板上貼著一張大白紙,開頭寫著“天下百姓告知書”。

“誰識字?快給我們念念!”告知書的內容太長,絕大多數人都不能從頭到尾讀下來,有人著急發問了。

這時,混跡在人群中,宜王府的文書大聲念道:天下百姓告知書,我,宜王高衡,今日提筆告天下百姓一真相……

那人方才念完一句,哄鬨的人群立刻便安靜了下來,不僅僅是城中的告示欄,宜王府的侍衛早已帶著大量的告知書,挨家挨戶進行發放了。

隻是城門雖然關閉,泰州城內的坊市卻並未受到影響,街上的行人見告示欄又張貼,自主聚了過來。

這份告示很長,所用字體為小楷,依舊寫了滿滿一大張紙。

先是詳細地說了一下弘宣三年七月起,由一場暴雨所引發,席卷泰州毗鄰六縣的洪災。

在場的所有人,都是這場洪災的親身經曆者,雖然泰州城的在平燕王老千歲時期,修築了不少排水渠,又因宜王的積極應對,使得泰州百姓受到洪災的影響很小,可誰家沒幾個親戚呢?半數以上的泰州百姓在毗鄰六縣都找得到親屬。

聽著文書誦讀告示上的內容,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不少人的表情都變的沉痛起來。

洪災說完,又說時疫,提起那些缺衣少食的百姓,在冰天雪地裡凍死的百姓們。

緊接著,文書的話鋒一轉,開始痛斥朝廷的消極應對,宜王拿出了權威數據,給出了這兩場天災中朝廷總共撥了多少錢糧,這些錢糧平攤到每一位受災百姓的手中,又是多少。

看著告示上,最終得出的那個可憐的數字,場中百姓們的表情再一次變了。

實際上,泰州及毗鄰六縣的災情比告示上的還要嚴重,在洪災之前,六縣大部分地區剛剛經曆過一場大旱,赤地千裡,莊稼顆粒無收!為了抵抗這場旱災,百姓們家中的存糧全部吃光了,有些人家連野菜都沒得吃,不得不煮樹皮,吃葉子充饑,為的就是將種糧保住,給家庭留存一份生的希望。

結果……等來的卻是一場洪水,一場時疫。

場中有些百姓的眼中閃動著淚花,有些則現出了憤憤之色。

他們怎麼也沒想到,朝廷給的賑濟,落到個人手中居然隻有這麼一點兒!

可是……這個數字卻與他們實際拿到手的有很大的出入,如果隻是這麼多的話,那些百姓又怎麼可能挺過來呢?

沒讓百姓們困惑太久,隨著文書對告示上內容的誦讀,很快便揭開了真相。

原來……真正救他們於水火的人,是宜王殿下!

宜王給出了詳細的數據,為了應對這兩場天災,宜王府究竟支出了多少錢糧,人力,總量竟是朝廷支出的五倍!

表完了貢獻後,告示上的內容又

是一變,開始講述四皇子的死因蹊蹺?_[]?來[]_看最新章節_完整章節,更直指凶手就是當朝刑部尚書蕭盛!

在告示的最後,宜王痛斥朝廷抗倭不利,令以海州為中心的幾個州府接連失守,百姓流離失所,麵對此等危機,朝廷非但不調撥精銳對抗外敵,反而先是扣押宜王世子,逼死宜王妃,如今又令殺害四皇子的凶手,攜天子劍圍困泰州。

“如今,泰州軍民已無路可退,一旦城破,則宜王府勢必被賊人鏟平,城內百姓皆遭連累,本王實不忍泰州百姓落得如此下場,更不忍見昏君誤國,賣國求榮,荼毒天下,今正告天下百姓,本王身係天家血脈,為江山,為社稷,為天下黎民百姓計,不日起兵,掃蕩寰宇,扭轉乾坤,望天下百姓明察,擇明君而從之!”

文書念完了最後一段,場內鴉雀無聲。

百姓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宜王殿下,這是要反了?!

可那告示上的內容寫的清清楚楚,宜王府的印鑒和宜王本人的印鑒,清清楚楚地並排落在告示的最下方,還能有假?

早就潛伏在場中的幾人見狀,互相使了個眼色,立刻就有人高聲嚷道:“我說城門怎麼關了,原來是咱們被朝廷的兵馬圍住了!”

“我聽說宜王世子已經被人給害了,這次朝廷的欽差帶著天子劍來,就是要賜死宜王殿下的!”

“宜王殿下犯了什麼罪了?”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啊!四皇子還是嫡出呢,不一樣被害死了?”

突然有人義憤填膺地喊道:“我家在泰州城裡安居樂業幾代人了,絕不能讓朝廷的人打進來!”

“對,老子才不管誰是皇帝,宜王殿下承平燕王老千歲之誌,讓咱們家家戶戶都有飯吃,有營生乾,他就是好人!”

簡約之言在某個特殊的場合被喊出來,反而更能煽動人心,很快人群便沸騰起來了,紛紛聲援宜王府,更有人表示要立刻去參軍保家的。

……

凡是告示,一般都遵循這樣一個原則:“凡諸曉諭,宜明白簡,切勿以詞華是炫,所謂婦人童豎;皆可知之者也!”

大致意思是:告示要表述明確,直白,用詞簡單,切勿辭藻華麗,要讓女子和孩童都能聽得懂,看得明白。

但宜王府的這一告知書,卻是違背了這一原則,與其說是告示,不如說是一封信更妥帖些,宜王以自身的立足點出發,將一些百姓所看不到的東西,層層剝開,展示在人前。

古往今來,聖賢者屈指可數,所謂的明君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數皇帝,不過是投胎投的好,一出生便是這天下的既得利益者,他們對百姓的態度,是既漠視又惶恐的。

百姓的死活,與他們無關,卻要防止百姓過度聰明,所以愚民,弄民的政策屢見不鮮。

宜王在吳蔚的建議下,將一些尋常百姓很難看透的真相,親手扒了出來,朝廷給的賑災錢糧看似不少,可光談總量,不看平均所得本身就是一種謊言。

太後薨逝之事,告示中並沒有提及,這是因為目前

他們還缺乏有力的證據,不如等到天下大定之時,再痛斥高律所為,一錘定音!

再加上一早就潛伏在百姓中的那些宜王府的侍衛,在各個告示欄前,煽動著泰州百姓的情緒,告示貼出去還不到半日,支持宜王,保衛家園的聲音便已山呼海嘯!

?想看請君莫笑寫的《女仵作》第 317 章 詭道者也嗎?請記住.的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

吳宅內,柳翠微和吳蔚正在後院冰嬉,反正這城門關了,外麵的人進不來,裡麵的人也出不去,好不容易弄的冰場可不能浪費了。

另一邊,蕭盛正在大營中踱步,這幾日發生的事情處處透著蹊蹺,令人不安。

按照蕭盛之所想,自己此次攜天子劍前來,宜王是不敢公然翻臉的,勢必要虛與委蛇一番,先從自己口中探一探朝廷的虛實,如此自己正好有機會接近宜王,將之擊殺。

宜王一死,泰州城內群龍無首,自己有天子劍,自然可以號令泰州府兵和泰州府衙的兵馬,再加上五千精兵坐鎮,絕對翻不出什麼浪花來。

火速解決了宜王,帶著他的首級回京複命,便是大功一件!

可蕭盛無論如何也沒想到,宜王竟敢公然拒迎天子劍!

看出宜王有翻臉的態勢,蕭盛果斷令大軍後撤,否則宜王府兵占據地利,若是在城池上萬箭齊發,或是直接打開城門放騎兵衝鋒而來,朝廷的兵馬定然損失慘重!

蕭盛這次來,是奉了高律的命令暗殺宜王的,這五千兵馬和朝廷的官員不過是撐場麵,走過場的戲碼。

如今內有戰事,一兵一卒都很寶貴,蕭盛可不敢將這五千兵馬折損在泰州,所以大軍後撤紮營以後,蕭盛立刻修書一封,交給自己最信任的先鋒官——蕭儘忠,讓他快馬加鞭一路送到京城。

為了保險起見,另外又寫了幾封向鄰近的各個州府求援的手書,讓人沿途送過去。

轉眼兩日過去了,泰州城門依舊緊閉,甚至連個探子都沒抓到,也沒有前來求見的官員,更沒有任何馳援趕來,這令蕭盛非常不安。

泰州府兵的數量,蕭盛心中有數,若兵戎相見,蕭盛並無十足把握,他的計劃是:一方麵稟報朝廷,一方麵就地求援,隻要能借來五千……不,三千兵馬,他的底氣就足了!

蕭盛有天子劍在手,糧草的事情根本不需要他操心,若是不夠,可隨時持天子劍到就近的州府去調官糧,這也是蕭盛敢就地駐軍的底氣!

可為什麼……馳援的兵馬一個也沒見到呢?!

蕭盛不知道的是:他所派出去的那些求援的先鋒,都已經被宜王府的高手們在半路斬殺了!

看過那麼多《百家講壇》和電視劇,的吳蔚,不可能連這點東西都想不到,就在宜王和她密談的夜裡,吳蔚建議宜王派出精銳高手,至少三五人一組,即刻出城,沿途埋伏在各處入城的驛道!

蕭盛的兵力並不占優勢,勢必會憑天子劍的優勢,就近求援,若想製勝,定要斬斷蕭盛的求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