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1 / 1)

第125章

“乾清宮的梁公公過來了。”

王秀花驚訝,梁九功不守在皇上身邊,這個時候過來乾什麼,她直接走出去。

“娘娘,皇上想見娘娘。”

王秀花更加詫異,皇上怎麼會在這個時候想見她,連太子都不見的人,不過既然皇上想見她,她過去便是,她讓胤禑胤祿兩人自行回阿哥所,她隻帶著香彤便隨著梁九功過去乾清宮。

等她來到皇上的寢殿,見到坐在床上的皇上,他上半身沒有穿衣服,那止血治傷的紗布纏繞綁住他半個胸膛,臉色看上去倒還好,不是特彆蒼白。

“皇上……”

“朕沒有大礙。”

他哪是沒有大礙,聽胤禑說那匕首都直接刺進去了,血也流了一地,王秀花其實也不知道自己對他是什麼情感,她盼著他早點死,好讓太子即位,太子即位的話應該不會那麼護著太後,哪怕她對太後做了什麼,死的人隻有她一個,太子應該不會遷怒胤禑胤祿,但真正聽到他受傷的消息時,她又希望他活著,不要受傷。

“皇上,那傷口深不深?”

“不管深不深都死不了人,朕命大,一般人取不了朕的命。”

王秀花已經坐在床邊,紗布包著,她也不知道傷口長什麼樣,隻是輕輕地隔著紗布觸碰,“皇上,你還是躺下吧,臣妾怕你累著。”

康熙抓著王氏的手,她眼裡的擔憂難過不是假的,“沒事,朕也睡不著,不用躺著。”

“皇上,你打算怎麼處理?”

“此事還得細查,不著急處理,讓朕再想想,把傷養好再說。”

想來是牽扯到太子,事關重大,皇上才需想一想,太子若真的命人弑父,皇上應該心煩意冗,不知道皇上有沒有哪一刻對太子動過殺心?

這屬於是前朝的事,王秀花就沒有繼續追問下去,她看天色不早了,問皇上要不要用膳。

“不管怎麼樣,不能餓著肚子,皇上,你多多少少吃一點,臣妾喂你如何。”

“那就吃一點。”

王秀花曉得皇上這個樣子肯定不能吃油膩辛辣之食,也好在膳房的人也知曉這一點,送過來的膳食清淡為主。

她給皇上喂完一碗稀粥,皇上便不吃了,讓她自己吃一點,她吃個七成飽後見皇上沒有讓她離開,她也就留下來。

熬好的湯藥也被送過來,王秀花盯著皇上喝完後,皇上終於躺下去了。

“你陪朕躺下吧。”

“放心吧,臣妾今晚不會走的,不過臣妾還得去洗澡,等臣妾洗完再過來躺著。”

康熙點點頭。

大概過了兩刻鐘,王秀花才穿著寢衣過來躺下,皇上看上去毫無睡意,她手撫了撫他眼睛,“皇上,先歇息吧,有什麼事明日起來再說,快閉眼。”

康熙就真的閉眼了,不過閉眼後還是想著今日的行刺,恨不得將人五馬分屍,若是刺得再深一些,他便會沒命了,就是想

取他性命。

太子。

康熙在心裡反複咀嚼著太子二字,過後他偏頭看身旁的人,許是怕碰到他的傷口,王氏睡得規規矩矩,雙手合放在胸膛前,沒有亂動,而且跟他隔著一點距離。

今日想必她也慌神了。

王氏睡著後,康熙就看著她的睡顏,不知不覺中也跟著入睡了。

翌日。

這回是王秀花起得早,她從床上爬起來,下地,自己穿好衣服才出去。

“娘娘,皇上醒了嗎?”

“還沒有。??[]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太後想見皇上,就候在外殿。”梁九功弓著腰通稟道。

“皇上還沒醒,那就讓太後先等等吧,等皇上醒來再說。”

“嗻,奴才知道了。”

王秀花也沒有出去接待太後,就在寢殿等著皇上醒來。

另一邊的太後等人一大早過來,皇上還沒醒,她們等著是應該的,畢竟皇上昨天受了那麼重的傷,不過當太後聽聞密嬪在裡麵時,還是不由地蹙眉。

昨日皇上不是誰都不見嘛?怎麼密嬪會在乾清宮,皇上特意召見她嗎?皇上對密嬪竟然喜歡到這種程度?

皇上沒醒,太後問了一句密嬪醒了沒有,得知密嬪已經醒了,但沒有出來接見她時,她心裡也生出一點不滿,不過很快把不滿壓下。

當年皇上對密嬪還不是特彆情深的時候,她沒能把密嬪除掉,更何況是現在,密嬪都進宮十年了,皇上對她怕是情根深種,她對密嬪再不瞞也什麼都不能做了,連說密嬪無禮都得掂量掂量。

她是太後又如何,對皇上心尖上的寵嬪,她也隻能退讓,有些事,她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不知等了多久,裡頭終於有動靜,原本候著的宮女們端著水盆,拿著毛巾進去伺候皇上。

過了一會兒,皇上才帶著密嬪出來。

太後站起來,關切地看著皇上,“皇上,你有沒有好些,有無大礙?”

“皇額娘,兒臣沒事,讓皇額娘擔心了,是兒臣的不是。”

刺殺皇上這事太嚴重了,太後臉上都忍不住掛上憤懣,“皇上,那吳大人一定不能輕饒,必須株連九族,還有查出他的同黨。”

“朕知道了,朕會處置的,皇額娘用過早膳沒有,跟朕一起吧,密嬪,你也留下。”

三人坐在一塊用膳。

有宮女伺候,王秀花就顧著吃自己的,沒看皇上也沒看太後,見到皇上停筷後,她也放下。

太後用過早膳,也見皇上沒有大礙後,沒有在乾清宮過久停留,很快離開。

沒過多久,太子求見。

王秀花也避讓,今日肯定有很多人過來看皇上,她在太後之後也離開乾清宮,出來時見到站在殿門口的太子,太子氣色看起來差多了,似乎是一夜沒睡。

乾清宮依舊有很多護軍侍衛圍著,她沒有跟太子說話,隻是給太子福福身後便抬腳回鹹福宮。

太子跟皇上說了什麼

,她無從探聽,唯一探聽到的是那個行刺的吳大人正被關押在宗人府裡,聽說為了防止吳大人自儘,有人輪流不間斷地看守著吳大人,皇上還沒開始刑罰審問。

又過兩日。王秀花聽說那個吳大人被下令處死了,皇上若是動作起來,那是一個風馳電掣,想讓對方死就不會留到明日。

與此同時,皇上也已經讓抄吳大人的家,搜出所有書信,企圖找出吳大人跟其他人來往勾結的證據。

而吳大人的家人也早早被監管下獄,皇上這次真的是株連九族,上到吳大人的祖父、外祖父、叔伯、兄弟姐妹,下到兒女等家人通通被關押,等待問斬,聽說是三百零二人,包括吳家的家仆。

無論男丁女丁,皇上似乎都沒有要放過的意思,真的是滿門抄斬。

至於太子,皇上目前沒有要處置太子的意思,不知是太子撇清自己的嫌疑,還是皇上不予追究,一旦追究起來,這父子怕是都不能做了。

掩耳盜鈴也好,自欺欺人也罷,看起來皇上沒有要殺太子的念頭,隻是這朝臣中曉得吳大人行刺皇上是為想要太子早日登基,不少朝臣上折子要求處罰太子,說一定是太子指使。

這彈劾的人多了,皇上也沒有理會的意思。

很快,到了四月六日,皇上直接下令處死吳大人一家三百零二口人,不留一個活口。

這一次滿門抄斬也給想要謀逆的人一個警示,一旦謀逆,牽連的絕對是一家人,上上下下無一例外,誰都逃不了。

三百零二個人口一日之間沒了,聽說那午門的血腥味久久不散,經過的人都聞到血腥味,繞著過去。

值得慶幸的是胤禑把她的話聽進去了,沒有替太子說過什麼話,那朝臣彈劾太子,太子自己也沒有過多辯解,全是交給皇上處理,隻要皇上信,其他人不信都無關要緊。

吳大人一家死後,後宮平靜不少。

皇上的傷也在一點點好起來,王秀花每隔兩日都會過去乾清宮,有時候來得不湊巧,皇上正召見大臣,她就回去了。

其它阿哥還有小主嬪妃往乾清宮也跑得勤,不過皇上不是每個人都見。

又過了一個月,皇上的傷徹底好了。

王秀花才沒有隔三差五去乾清宮。

出了這事,皇上雖沒有責罰太子,沒有把這事調查結果放在明麵,不過朝中有人傳言那吳大人就是太子的黨羽,就是太子指使吳大人行刺,原先吳大人就跟索額圖等人結黨而行,他翰林院侍讀學士的官職也是太子給的,沒有太子,他也進不了翰林院。

這朝堂上開始出現廢太子與殺太子的呼聲。

顯然其它阿哥的勢力也開始攪混水了,隻要太子下去,他們就有機會了,現在還不是阿哥們相爭的時候,而是齊心協力將太子弄下去的時候。

連民間也傳出太子要弑父的傳聞,原先太子祈雨成功,是大清的福氣,給大清帶來祥瑞的大好形象也被弑父這條傳聞衝擊得差不多。

古代重孝,孝字當先,不孝可

是會被譴責的,更何況弑父這種傳聞,在百姓眼裡是大逆不道,於是太子的好名聲一落千丈。

朝堂上被大臣彈劾,民間又被百姓嫌惡,太子這陣子的日子不太平。

王秀花以為太子會做出什麼事情反駁,但好在太子還算沉得住氣,沒有自亂陣腳,沒有理會這些。

他沉不住氣的話,在皇上眼裡怕是加大嫌疑,就是想早日登基,那太子的太子之位才是真正岌岌可危。

……

惠嬪對這些日子那些傳聞也知悉,朝堂上有人支持廢太子,要求皇上另立太子,可見太子當真是惹了眾怒,不僅僅是民心不向,連臣心都不向了。

索額圖一死,太子的勢力就少掉一大半,如今身居高位的官員似乎無一人擁舉太子。

如今又出了一個弑父的傳聞,太子的太子之位怕是不長久了,聽說那吳文海就是太子一黨的人,所以太子沒法撇清嫌疑。

她不信皇上沒有懷疑太子,太子一而再再而三有謀逆的舉動,皇上不會一次又一次容忍他,許是皇上在蟄伏,越是平靜的湖麵,底下越是波濤洶湧。

再添一把火,太子遲早會被皇上舍棄。

那胤褆身為大阿哥,皇上的長子,又有納蘭家族的支持,太子若當真被廢或被殺之後,那那個位置豈不是會落在胤褆身上。

一想到這,惠嬪就激動起來。

“芸月,你說皇上會不會另立大阿哥成太子?”

“娘娘,太子如今在朝中勢力削弱,名聲不在,朝中有人對他不滿,皇上對太子也累積失望,奴婢覺得太子的太子之位並不安穩。”

“何止是不安穩,本宮看皇上已經生了殺太子的念頭。”

“那……皇上還在等什麼?”

惠嬪勾勾嘴角,自然是在等太子自己作死,皇上重名聲,不想背負上弑子的名聲,除非實在不能忍,皇上不會走那麼極端的一步路。

如今太子弑父的傳聞越傳越烈,這裡頭若是沒有皇上的默許,也不會如此,可見皇上對太子已經是極其不滿了。

那吳文海膽敢行刺,又與太子走得近,皇上不懷疑太子才怪。

皇上若要殺太子,也是要鋪墊一番的,哪能一上來就殺太子,且不說太子當了這麼多年太子,索額圖一黨被剿滅得差不多,但不代表太子就徹底失勢,朝堂上還是有不少人擁躉太子支持太子的。

太子若是被殺,朝堂必定動亂,加上一個弑子的名聲,皇上若不鋪墊一番,要怎麼順理成章,帝王總是不希望被後世唾罵的。

不過她覺得不遠了。

惠嬪想到太子被殺,必定要有新的太子,由彆的阿哥登基,而胤褆是皇長子,有先天的優勢,隻要胤褆坐上那個位置,她絕對是太後。

“娘娘,若是太子不再是太子,皇上有沒有可能立十五阿哥為新太子,皇上對密嬪不是一般喜歡,愛屋及烏,十五阿哥是不是……”

芸月沒有說完,但惠嬪聽明白了,她輕笑一聲,“芸月啊芸月

,你怎麼那麼傻,皇上再喜歡密嬪,密嬪也是漢人,那十五阿哥與十六阿哥他們均是漢人所生之子,除非皇上腦子壞掉了,不然皇上不可能立十五阿哥為太子,若是立十五阿哥為太子,你看滿朝八旗勳貴同不同意,皇上這是要違背祖訓,皇上再喜歡密嬪,他也得維護住這大清純正的血統,不可能的,絕對不可能,十五阿哥不可能為太子,也不可能成為大清的皇帝。”

惠嬪想也沒想就反駁,不說十五阿哥年紀問題,就憑他這出身,他就不可能會即位,這滿蒙八旗勳貴不可能同意的,哪怕是十五阿哥坐上那個位置也坐不穩。

那些阿哥對皇位虎視眈眈,豈會容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欺壓到他們頭上,十五阿哥也沒有任何勢力,要當隻怕是傀儡皇帝。

皇上喜歡密嬪又怎麼樣,皇上終究是皇上,大清的皇帝,愛新覺羅的子孫,他頂多給密嬪封嬪封妃,再給十五阿哥他們冊封個郡王,不可能立十五阿哥為新的太子。

這滿朝文武大臣沒人支持十五阿哥的,但凡聰明一點的人都知道十五阿哥沒有機會,誰讓密嬪是漢人。

除非朝堂上是漢人為貴,這大清是漢人打下來的江山。

許是密嬪自己也清楚,所以讓十五阿哥去依附太子。

“是奴婢想得淺了,奴婢愚笨。”

不過皇上對密嬪的確不一般,誰都不見,隻把密嬪召去,密嬪估計這輩子都不會失寵吧,皇上對她那麼有情意,當真是捧在心尖上,惠嬪心想,不過皇上一走,太子又無法登基,那密嬪注定後半生過得不如前半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