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一端出去,大人小孩都上了桌兒,老人們自己坐了一桌兒,男人們坐一桌,另一桌女人帶著小孩坐,二三十個人也就這麼坐下了。
雖然一盆白菜燉豬肉的京城裡不算什麼,也不是什麼上得了台麵兒的菜,但在鄉下地方能跟肉沾上邊的就是好菜!況且這白菜有白菜的好處,燉著豬肉菜裡的清甜中和了肉的肥膩,相得益彰,小孩看了直流口水,忙把早準備好的空碗捧著讓大人盛。
米飯是一早做好了的,也是難得暖屋飯才做了乾飯,大人們先是給小孩子盛了半碗飯,再夾上幾筷子菜,小孩便埋頭吃起來。
男人們那一桌兒已經喝開了,二大爺的孫子從他木頭叔那拿銀子去打的一斤酒,酒是不多,但農家漢子沒事誰有閒錢喝酒?家裡但凡有個銅板都讓那摳門的娘們給收起來了,所以菜和酒都上了桌,這些人還沒喝上就一臉興奮。
還一口一個木頭喊著讓華詹出來喝。
華詹:“……”
這些鄉親是真的不知道他叫啥,就算知道也記不住,文縐縐的拗口,隻聽著二大爺喊他木頭,就跟著喊起來,這名兒好喊,聽著就像一路人,也親切,能讓人忘了華詹身上無意間展露的氣勢和貴氣。
華詹抽開椅子,先讓二大爺在主位上坐下,自己也在一旁坐下。
旁人看他雖不是平易近人的麵相,但言行間也很尊重老人,並非看不上他們這種鄉下人,心裡也舒坦,立即說笑聲就大了起來。
男人家沒那麼多彎彎繞繞,一起吃過菜一起喝了酒就是好兄弟,好鄉親。
二大爺的兒子華秋收說起來跟華詹同輩,還比他大了好幾歲,華秋收沒遺傳上親爹在讀書上的天分,是個典型的莊稼漢子,麵相老實正氣,一臉憨厚,性格上比較大大咧咧些,也沒顧著老爹就在桌邊,直接倒了酒說:“木頭,來咱哥倆喝上一杯,慶祝你們在咱們上邑村落腳,我跟你說,哥彆的沒本事,但種莊稼有一手,平時我收拾的莊稼比彆人家長得都好,能多割好些糧食,你在這兒住下了,以後哥教你種地不愁沒飯吃!”
二大爺默默瞪了兒子一眼,這憨小子,人家再不濟也是侯爺當了大半輩子的,還能種地?
華詹跟他碰了一杯,笑笑就喝下。
看他隨和,其他人有一個算一個,都互相敬了酒,算是認識了。
這些幾個男人裡,二大爺家的占了仨,他大兒子和兩個孫子,另外幾個都是托了自家婆娘的福,因著她們來幫忙乾活才被帶著當家屬來蹭口吃喝。
華詹連一口飯都沒吃上,就相繼被灌了好幾杯酒,最後還是幾個大男人一瞅,一斤酒也沒多少,不能都便宜了木頭,才沒一直灌著。
男人桌這邊熱鬨著,女人那邊也不清淨,小孩子吃東西愛鬨人,碗裡還沒吃完,就捧著碗讓大人再給盛點肉,臉皮厚些的就這麼乾了,但也有臉皮薄的不好意思,打小孩手心,讓吃完再說!
這幾個婦女往屋裡頭看,壓低了聲音說:“他家媳婦怎麼沒出來?”
二大爺的兩個孫媳就在外頭坐著,給自家孩子夾菜吃,聽了這話兒,兩人就笑笑說:“木頭嬸那人臉皮薄,害羞,住我家時吃飯也是斯斯文文的,十分貴氣。”
“什麼害羞啊,她都幾十歲的人了,還害羞?我看是看不上咱們鄉下人。”倒不敢大聲說,這種日子說主人家,看著像挑事的。
隻是今天是他家遷居的好日子,她一個女主人不出來和大家夥見一見吃頓飯,總感覺不對味兒,本來會做人會來事的,就該趁著今天做個好人,和鄉裡鄉親的一道吃個飯,混熟了,以後好打交道。
她偏躲在屋裡不見人,這就讓人覺得有些不快了。
“興許是身體不舒服呢,剛才我見她提著籃子和憐兒去了趟村頭張屠戶那買肉,她也是過慣了好日子的貴夫人,和咱們這種鄉下人皮糙肉厚不同,累著了也是正常。”
“你就彆再給她說話了,我聽人說方才在河邊,碰見了三樹媳婦她們在洗衣服,她就遠遠站著一聲招呼也沒有,還能不是看不上咱們鄉下人?豆腐嬸你說是吧?”
豆腐嬸今天剛賣了人家兩板豆腐賺了些銅板,不好道人家是非,就笑笑沒說話。
另一個也說:“她兒媳不也一塊去割肉,回來就往廚房裡跑,人家年輕,聽說還是什麼國公府還是什麼府的小姐,那國公得是多大官兒啊。不也一樣嬌貴?人家就不喊累了?”
二大爺家的兩個孫媳互相對視一眼,齊齊歎氣。儘力了真儘力了。
木頭嬸子人其實不壞,也不像她們以為的那樣看不上鄉下人,她自己興許都沒想到這個點兒,隻是一時適應不了鄉下生活,加上性子……
想到這裡,二爺家的大孫媳乾脆放下筷子,往廚房跑了一趟,想著去虞憐說說,讓她把她婆婆喊出來,否則任由這些大嬸子小媳婦說下去,不出一日,木頭嬸就會落下一個看不上鄉下人的壞名聲。
廚房這邊,菜端出去後,負責洗菜的嬸子勸虞憐出去吃,“彆忙活了,菜都洗好了,剩下幾個菜炒炒就完。”
虞憐擦擦手,關心她們吃什麼?
大嬸子不好意思笑道:“給人做飯的,都有個規矩,廚房裡會另外留小盆菜,我們乾完活再一塊吃。真要等我們空出手出去吃,連湯底都摸不著了。”
見虞憐進來,麻嬸子喊道:“這邊煙霧大,花臉子,你彆進來了,一會兒就好。”
這時聽見一陣笑罵聲:“一個個跟餓死鬼投胎似的,才一道菜功夫,外麵那盤燉豬肉已經吃得差不多了,沒剩幾塊肉,剩的全是菜,”
麻嬸也有四十好幾的年紀,卻是生得非常健壯彪悍,一個大鐵鍋子單手就能顛起來,另一手拿著鏟子。
鍋裡正翻炒著芥菜炒雞蛋,這個季節芥菜長得又快又高,把芥菜梗子剁得細細碎碎的,炒上雞蛋,黃的黃綠的綠,讓人看著就很有食欲。麻嬸的孫子就在邊上踮著腳看,那副眼巴巴的樣子就差流口水了。
廚房裡掌勺的就一位,是二大爺的大兒媳麻嬸,會叫這名兒是因為她自小臉上就長了麻子,村裡人就給她取了外號,小時候叫麻娃、麻娘子,現在年紀大了便成了麻嬸。
“我想著你家才搬過來,辦得匆忙,就簡單收拾一桌就行。”
虞憐把身後的小果兒牽過來,問她吃不吃?
麻嬸笑著拿出一個小碗,給她盛了小半碗,小孩子胃口小,怕吃多了吃不下飯,隻盛了點嘗嘗。
虞憐說不妨事,問她還有幾道菜,正在做什麼?
第三道菜是菌子燉豆腐。
回來的嬸子說:“這倒是不用,她家老太太疼孫媳婦,給她留著呢,還交代讓我喊她出去。”
“在炒雞蛋呢,再有兩道菜,也夠了。”
小果兒在水盆裡認真洗洗小手,看大嫂進去也跟過去。
看虞憐看得認真,麻嬸解釋:“這豆腐直接燉或炒容易爛,得先用油把兩麵翻煎下,再燉菜就不會散。”
麻嬸說:“早知道他們那德行。”然後看向虞憐:“一會兒就廚房裡跟嬸子們吃,不,還是你先吃,菜都蓋在灶子上呢,都熱著。”
盛好後放上一個小勺子,虞憐接過來,讓小果兒捧著吃。
虞憐沒出去,她往廚房裡走了一趟,畢竟是主人家,婆婆躲在房裡不出來見人,老太太陪著年紀大的老人在說話,總不能把所有事都丟手給彆人幫著做?
“還有那種大方的主人家取四六八尾數也行,比方說十四道菜十六道菜十八道菜,甚至二三十四六八都行,但這樣做的少,咱都是農戶人間,沒錢也沒閒,誰家有那銀子去折騰這麼多道菜?意思意思就得了。”
豆腐是早前虞憐找豆腐嬸子定的那兩板,已經切好成塊了,麻嬸先把鐵鍋熱乾了,再倒進一點豬油,這油是個好東西,不舍得多浪費,隻刷了兩層,再把切好成塊的豆腐小心倒進鍋裡。
麻嬸子怕虞憐是從京城裡來的大家小姐,不懂這些習俗,就解釋道:“這是咱上邑村這邊的慣例了,暖屋飯搬遷菜一般少少也要整出四道菜來,再往上就是六道菜,四代表屋子四個角,這叫四福俱全,六代表順心順意,還有就是八道菜,八代表發家之意,取哪個寓意都行,端看主人家的意思,銀錢多有精力折騰的多做些,若是窮些的或者匆忙未來得及準備的就做最簡單的四道菜。”
虞憐扭頭一看,是方才端著炒雞蛋出去的嬸子。
“菌子雖然不值錢,但味道鮮美,和豆腐燉那滋味兒可鮮了。前陣子咱們這兒下了好幾場春雨,小孩子家家沒事乾就上山采菌子,采了好多,拿去鎮上賣也賣不出幾個銀子,都被壓價,就索性留在家裡吃。”
麻嬸炒得也差不多了,盛了三盆出來,最後鍋底留了一些,拿出小盆來盛,留給廚房幫忙乾活的人吃,再把鍋子洗了,跟著就要做第三道菜。
小果兒不是個饞嘴的娃兒,哪怕不是嫡女,但府上就她一個女孩,得到的待遇也跟嫡女差不離,隻是到底是孩子,又來了鄉下,早忘記以前吃過的山珍海味是什麼味道了,聞著雞蛋的味道嗅了嗅鼻子,感覺餓了就看著大嫂說:“想。”說完還有些不好意思將腦袋埋在大嫂身後。
這屋小,隻修了一個灶台,其餘兩個就在邊上幫著打下手,切菜切肉,燒火提水什麼的。
也因隻有一個鍋,這菜隻能一盆一盆做好了端出去,往往一盆吃完了,下一道菜不一定炒好了,好在農家菜沒有複雜花樣子,更沒有大頭硬菜,隨便炒炒也能熟。
小果兒性子好,看邊上的小豆芽也饞,就招招手讓他也過來吃,還到灶台上多拿了一隻勺子,兩個小孩就蹲在一旁慢慢吃。
“等這道做完了,再把那青菜炒一鍋也就夠了。”
說完又笑笑,“這樣的機會也少,咱鄉下小老百姓窮,一間破屋子傳了一代又一代,隻要沒塌下來,就還能住,暖屋飯一年到頭也沒能吃上一桌兒。”
農家孩子最喜歡在大人做飯時湊到一邊,她孫子一聽到要嘗菜,立刻就舉起小手,“我要嘗我要嘗。”被麻嬸子用鍋鏟柄拍了下,讓不要搗亂。
“外麵開桌了,你太奶你娘都在外麵,隨便找哪個都行,快去吃飯,彆在這裡礙手礙腳。”
麻嬸說話的同時也不忘顛著鍋子,看虞憐走近了,就問她要不要嘗嘗味道?
原版未篡改內容請移至.官.網。如已在,請關閉廣告攔截功能並且退出瀏覽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