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送禮(1 / 1)

王文龍找劉成要《國富論》的信寫的很簡煉,就是敘述了一下事情,也沒有透露任何要求劉成把書籍解禁的意思。

但劉成已經傻了,而就在收到信之後不久,劉成家中又來了客人——從宮中出來的采買太監,專門給他從宮中帶來了書信。

打開書信,劉成一眼又看到了王建陽的名字。

劉成在宮中的靠山是鄭貴妃跟前的大太監龐保,而龐保又是當初給萬曆皇帝獻王文龍書籍的趙祿的乾爹,劉成和趙祿是一條線上的,這信就是趙祿給他寫的。

趙祿的信中激動對劉成表示:最近萬曆皇帝對於王文龍的書籍十分感興趣,此人就在江南,這是一樁大富貴,他隻告訴劉大當一個人,讓劉成趕快抓住,機不可失!

看完兩封信,劉成人都傻了。

再抬起頭來就聽這胖太監嗓音顫抖的道:“快給靜觀先生準備禮物,我要去南京!”

原本的王文龍一下就變成了靜觀先生。

劉成抓著宮中出來的采買太監,仔細詢問,這才知道這兩個月宮中的人都發現,萬曆皇帝對於王文龍的書籍愛不釋手,無論是學術著作還是,甚至還把王文龍的《連城訣》放在案頭時時翻看。

聽了采買太監的描述劉成如墮冰窟。

照這說來,萬曆皇帝不隻是喜歡王文龍的書籍,甚至王文龍這個人都簡在帝心了。

他惹誰不好,要去惹這麼個人?

……

南京,雞籠山下。

王文龍、李國仙、沈宜修,一家人正在院子中種花看魚。

南京國子監在雞籠山腳下有一大片建築群,其中有好幾間院落就是專門給監中官員居住的。

南京國子監在國朝初年曾經有相當多的學官,建下的房屋也非常多,但如今的國子監學官人數大大減少,甚至大多數老師都長期請假,一下就空出了許多屋子。

王文龍在南京沒買房子,直接搬到雞籠山下的國子監宿舍裡居住,此地交通方便,環境優雅,唯一的問題就是房屋有些老。

現在王文龍住的院子建築年限至少超過一百年,但好在當年修建之時所用的建築材料都是上佳,而且百多年間一直有人修繕維護,所以雖顯老舊,但是房屋還是挺堅固。

王文龍倒是無所謂,就怕這老房子自己兩個老婆住不慣。

卻沒想到沈宜修和李國仙在院子中轉了兩圈,沈宜修就激動說道:“這院子好生雅致,相公,咱們以後就住這裡好麼?”

王文龍哭笑不得,心想自己這老婆真是個文藝少女。

眼前院子雖然還沒塌,但是當年的粉白院牆上,牆根已經爬了一尺多高的綠色青苔,院中的枇杷樹遮天蔽日,地上的踏腳石都已經被磨的光滑。

不過這年頭的文人就喜歡這個調調,清代文人寫的好,“牆新樹小畫不古,一看就是內務府”,弄一座四麵大白、屋瓦嶄新的屋子沈宜修還看不上呢。

沈宜修喜歡,李國仙知情達理也不會反對,於是王文龍一家就搬到國子監宿舍居住。

在這小院裡住了兩天,王文龍倒也品出些古宅的好來。

住進來的頭天下午他在院中閒逛,居然發現荒草之中有一個石盆,拖出來,拿些枯草擦乾淨,就發現那是一個石魚盆,盆子上的石刻風格粗獷大氣,王文龍找來懂行的葉晝則一問,葉晝則說這雕刻風格應該是國朝初年的,甚至有可能是前元的。

王文龍瞬間驚訝,這古宅也太老了,院子裡踢一踢都能發現文物。

沈宜修和李國仙得知此事也都跑來看盆子,都覺得新奇。

今天一家人去市集上買了些花草,又買了幾條小金魚,將那盆子擦洗乾淨,把魚放了進去。

就在王文龍一家以及葉晝則商量著要把這盆擺在哪裡才有利於風水之時,仆人跑進來說:“老爺,蘇州的劉公公拿帖子來見,人已經到門口了。”

葉晝則笑著說道:“這劉成來的倒是快,多半是動了官船。建陽,見他麼?”

“又不是小姑娘,怕見人麼?”王文龍對仆人道:“把人請到正廳,我馬上就來。”

王文龍走入正廳,就見劉成在客座上端正坐著,手邊還放了許多禮物。

他姿勢標準的跟上班似的,且隻坐了半個屁股,一見王文龍進屋,就如同座上有彈簧般的直接彈起。

“哎呀!建陽公,前兩日你回蘇州也不曾走動,今日沒先投帖就上門,是我不周到了。”

看著劉成滿臉帶笑的模樣,王文龍點點頭道:“公公諸事繁忙,我便沒去叨擾。”

“哎,”劉成自來熟的說道,“我一向尊敬建陽公這樣的名士,是我要來見建陽公的才是。”

王文龍道:“公公可帶了《國富論》來?”

劉成站起身將書函遞過去道:“帶了帶了。”

王文龍接過書函正要打開,劉成連忙先打開自己手邊一個木匣說:“我近日從歙州訪來的一些文房,寶劍贈英雄,正好給建陽公這樣的名士使用。”

一旁的葉晝則看他這殷勤的樣子忍不住笑。

劉成從匣中拿出一方硯台遞到王文龍麵前:“這是柯鐘石的歙硯,我是個蠢人也不知真假,聽說是好的便拿來了,還請建陽先生看看。”

柯壽孫,號鐘石,元末明初最有名的製硯家之一,所刻石硯意境神藏,被時人稱為集宋元古畫、秦漢刀法之神髓,從明代初年就被文人所珍視。

王文龍道:“我對古硯也不甚熟悉。”

倒是葉晝則走上前來,仔細看了看,點頭道:“這刀法意境,的確有柯鐘石‘枕石齋’的水準。”

王文龍在這方麵的審美水平也就一般,但他看著葉晝則拿起那古硯嗬了一口氣,瞬間便在硯池之中留下一片水霧,這可是夏天,瓷磚都沒有這個效果,接著葉晝則又拿手指在自己嗬氣的地方一劃,水漬瞬間潤開,王文龍也明白啥叫名硯了。

這硯台如此細膩,就可以保證沾墨不損筆毫,而且導熱不強,冬天時硯台中的墨汁也不容易結冰。

漂亮、好用,招人喜歡。

見王文龍對這硯台露出欣賞神色,劉成連忙又打開旁邊一個木匣道:“我還有一遝金粟山藏經紙。”

聽到這名頭王文龍不禁一驚:“金粟箋?”

葉晝則也一改無所謂神色,上來察看。

就見匣子之中靜靜躺著一遝六十厘米見方的大開黃紙,正麵抄著經文,還有“金粟山藏經紙”的小紅印。

王文龍也忍不住小心翼翼的拿起一張紙查看,他發現這紙十分細膩,且很厚,正麵寫字並不會透到背麵,拿在手中有挺拓之感,紙麵嶄新光潔,完全想象不到這是六百多年前的紙張。

金粟山藏經紙是北宋時金粟寺專門製造來抄寫《大藏經》的紙張,製造工藝已經不傳,隻知大抵是先用蠟泡過,還經過重壓的工序,並且用藥水浸染發黃。

這紙厚且重,但是又精細滑膩,更關鍵是久存不朽,放了幾百年紙不爛不碎,且上麵的字跡顏色都不帶變的,從宋代就被人奉為寫書法的上品。

最開始寺廟廢棄的時候這些藏經紙還被當地百姓拿回去糊牆,但被發現好處之後就開始有人珍藏甚至偷盜,到六百年後金粟山藏經紙早就已經貴勝黃金。

祝枝山、董其昌都尋訪過幾張金粟箋,苦思冥想創作之後,小心翼翼的將自己的作品寫於其上。

明代時這紙還能看見,前世到清代這紙存世更少,乾隆皇帝想拿這玩意寫詩都要裁成小張計劃著用,留下的紙頭也充分利用,專門拿細毛筆在上麵用小字寫滿詩文。

彆看眼前這隻是一遝紙,沒個幾百兩銀子下不來,更重要是有價無市,拿幾百兩想要找這幾張紙都沒處買去。

這劉成還真挺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