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前程還是美好的
李靖進入塔利城,沒進將軍府前,先在城內走了一遍,眾將跟在身後見李靖一言不發,心中忐忑不安,誰也不知道李靖在想什麼。
回到府內,升帳議事。
李靖居中而坐於大堂,李績旁坐。
安北都護府屬將蘇定方、薛萬徹、李道宗、柴紹在則,這些名將都是李承道劃撥到安北都護府。
資曆最少的王玄策站在末尾,至於範閒和蔣師仁,那就進堂的資格都沒有了。
“我軍自進入天竺以來,做過許多不恥之事,有辱我漢人文化,陛下心中不喜,這是因為某些將領駑下不力,今後如再有這種事發生,就彆怪本都護下手不留情。”
李靖這話雖然沒指名道姓,但所有將領都知道,這是說王玄策。
王玄策不敢吭聲,與這些人在一起,自己就是一個後生小輩。
“出征天竺,這是一次被動而戰,朝廷並沒有征伐的打算。如今打下這麼多城池怎麼辦呢?你們誰會去管?”
李靖森嚴的雙眼掃視眾將,不怒而威,眾將都不吭聲,誰願意去管個城池,做個太守,那不是自己降職了嗎!
李靖繼續道:“一些將領不以大局為重,私自出兵,這事朝廷自有公論,本都護就不再多說!”
“而打下的這些城池,你們都不願意去管,由天竺人去管就不現實,而吏部一時也派不出這麼多文官,大家可有什麼想法?”
這確實是個現實的問題,軍裡全是武將,能管得一時,總不能讓武將總下去一個城池吧。
而朝廷又派不出人。
要派人也一下來不了。
李靖道:“這事大家沒個主意,以本都護看——我們也管不了,大家談下下一步的方略吧!”
蘇定方道:“如今戒日王懼戰,退回曲女,天竺主力駐紮曲女城以北的聖女山,既然我們管不了那麼多城池,不如直接去曲女城!”
“阿拉伯正從西麵出軍,不日將抵達嘎納音,我們完全有能力先拿下曲女,再對付阿拉伯帝國!”
“我們讚同!”
李靖道:“兵分數路,李績去嘎納音,其餘明天出兵,直抵典女。”
“王玄策領軍五萬為先鋒!”
王玄策大聲道:“未將領命!”
李靖看向薛萬徹:“你領兵五萬,沿恒河南下。”
“蘇定方領兵五萬往西,進抵安息!各位將領要認真領會聖意,占領全境後,本都護將暫兼領天竺都督一職,等朝廷派人來接替為止!”
眾將心領神會,陛下這意思就是要將天竺並入大唐地圖了。
第二日,王玄策率蔣師仁、範閒南下,直逼曲女,一路上所遇城池雖有抵抗也不劇烈,天竺主力全部在曲女的聖女峰。
不過十天,王玄策率兵距聖女峰不過三十裡。
哨兵來報,始終沒看到戒日王有調兵跡象。
王玄策立即下令範閒率兵一萬,試探聖女山。
曲女城天竺王宮內。
戒日王大聲怒吼,舉起長刀不停揮砍,將宮室貴重擺設砸得希爛,一邊大吼道:“全是反賊全是反賊,亂臣誤國!”
旁邊刹帝利道:“王上,生氣已沒用了,如今大唐主力一到,我軍已無鬥誌,而阿拉伯人進軍拖延,不知道他們在打什麼主意。”
戒日王眼神噴火,狠狠看著西邊。
“王上!決不能答應西邊,我們寧願對大唐稱臣,也不能讓他們得逞。”
原來阿拉伯王雖然進軍,但派來使者,聲明如果打退唐軍,要他們割讓恒河以北地界。這純是將天竺一分為兩半。
所以天竺王氣得冒火,這是窩裡反啊。
“王上,大唐禮儀之邦,如果我們歸附漢人,王上仍能得存,天竺也能完整。如果要打,阿拉伯人也不一定是漢人的對手!他們連突厥人都打不過!”
“本王隻有投降的路了嗎?”戒日王快哭了出來。
很明顯,打是打不過的,先前唐軍就那點人,都接連氣虧,丟城失地,如今是唐軍主力更不要說了。
能打的勇氣都沒有了,本想有阿拉伯人幫忙,結果他們在自己背後桶刀。
而且戒日王不說,心裡卻一直怕漢人的運兵技巧,他們確實非常詭異,有各種方法治人。
這些東西,就是阿拉伯帝國也是沒有的。
“好吧!本王就按唐使的說話,獻上降書順表,對東稱臣!本王無罪,奈何天不容本王,是本王沒有儘心敬佛!”
“王上英明!”
其實這些官員沒一個想打的,如果投降不但保命保自己財產和嬌妻美妾,還能再繼續當官。
畢竟漢人也不可能不用自己這些官員就能治理天竺的,前程還是美好的。
如果打下去,那就是什麼都沒了,可能要做奴隸。
“王上!”刹帝利道:“我們現在隻要承認大唐的公國,並願意說服周邊眾國,再稱臣,天竺必然還可以存在,我們準備美女百名,黃金五十箱送給他們的將軍,他們見到我們的美女和黃金必然會答應我們的請求!”
戒日王道:“那就如此吧,我立即寫降書順表!”
戒日王一麵下令聖女峰全軍不得原地待命,並且全部降下英雄旗,一邊命刹帝利代表自己去和唐軍談判。
他知道,無論怎麼談,這個天竺已經是由漢人說了算。
能不能保住天竺這個架子,還得看運氣,他心裡很沒底。
王宮傳出要投降的風聲,頓時整個曲女城一陣大亂,所有百姓走向街頭大聲抗議,甚至說要自發組織抵抗軍。
無數請命傳到王宮。
更有許多百姓逃出城外,然後他們不知道,已經沒有自己民族掌控的城池可以落腳了。
有人站在屋頂上大叫大嚷,整個曲女城亂了套。
戒日王看到這景象,大哭出聲,下令後宮女人全部遣散,自己又到父王陵前跪地哭訴。
有天竺這麼英雄的民族為何會有漢人的霸道。
他始終不明白,自己天竺人差在哪裡,怎麼就受人欺負呢!
滅國之痛,在整個天竺人頭上如陰霾不散,有誌之士寧願自殺,也不做亡國奴。
但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貪生的仍然是多數。
劫是在所難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