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大唐基建
民富國強,與國富民強,這兩個詞看似接近,可實際上,兩者間有著天壤般的差彆。
首先說國富民強,這才是當今曆朝普遍流傳的詞彙,它以國為本,強調將國的定義擺在民之前,而國又是什麼樣的存在呢?
國乃社稷,乃王朝皇族的祖宗基業,所謂天子與國不分家,在王朝中,天子就是國,國是天子的國。
這句話符合所欲王朝統治的國情,即以國為本、忠君愛國。
而“民富國強”這句話,恰恰與前一句背道而馳,雖然從字麵理解是,百姓安定富足、國家就能強盛。
可問題在於,它將民擺在首位,擺在社稷、天子之前,其真正的意蘊乃是以民為本,意思和藏富於民相近,都是孟子的理念。
但古往今來,所有君王口中喊著以民為本,實際上都是以君為本。
難不成李承道是想做出真正的改變?
就在眾人心中苦苦思索之際,李承道方才說道:“國家若想強盛,離不開農民,也離不開商人。”
“農乃是國本,而商則是使民富、使國強的關鍵。”
“隻要農商並舉,方能讓國家長盛不衰,否則滅亡不過是遲早的事情,何談國強。”
李承道這番話後,眾人方才茅塞頓開,理解了他的想法。
長孫無忌點頭道:“陛下所言的確不錯,但農商並舉又是何解?農是農,商是商,雙方如何並舉呢。”
“這便是朕今天要和諸卿所說的事情。”
李承道正色道。
“第一,支持發展貿易,大力推進民間商業活動,放寬限製,但提高商稅。”
“第二,用從貿易中收取的商稅成立農業補貼基金,保護農民既得利益,同時與青苗法共同推進。”
“第三,農民一旦從商,則世代不可再從事耕種之業。”
“第四,由朝廷進行宏觀調控,調節市場經濟以及各項作物市價、糧價,不使商人獨大,從而破壞農業延續性。”
“還有第五點……”
李承道頓了頓,此時長孫無忌、魏征、賈詡等人已經聽得入迷了,聞言焦急地問道:“第五點是什麼?”
剛剛李承道所說的這番“農商並舉”“商使國富,農使國強”的言論,簡直是為他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諸位愛卿先說說前四點如何,可否推行?”
李承道並沒有急著說,而是詢問道。
“毫無問題,陛下此策乃真正的千古國策!完全可以直接推行下去!”
“臣敢斷言,此法推行後隻需要三年時間,大唐國力便能翻升一倍!”
長孫無忌毫不猶豫地說道,語氣堅定非常。
“臣附議!”
賈詡點頭讚同。
“臣等附議!”
魏征、房玄齡、杜如晦全都讚同,對長孫無忌的話深以為然。
他們怎麼就沒想到呢,農和商與國為何一定要相互獨立,三者之間應該是相互依存、互補的存在。
貿易起來了,商人就富了,交給國家的賦稅自然就多,哪怕國家拿其中大半去用來補貼農民,依舊能剩餘很多。
而農民得到了利益,他們也就安穩了,不必擔心被欺壓,有國家補貼還有朝廷作為後盾。
農民安居樂業,安心耕種,按時上交賦稅,國家又怎麼會沒錢,怎麼強盛不起來?
這完全就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商人追求利益和地位,農民追求安穩,國家要錢來發展軍事國力、完善百姓福利製度,三個需求一下滿足!
“好,那就這麼定了,現在朕來說說第五點。”
李承道說道。
眾人頓時打起了精神,聚精會神地聽著。
“第五點,就是重視並發展技術,提高生產力。”
此言一出,長孫無忌等人都有些麵麵相覷。
過了一會兒後,房玄齡有些尷尬地問道:“陛下,恕臣愚鈍,請問此言何解?”
李承道說出來的名詞有點多,什麼宏觀調控、市場經濟這些他們還勉強能理解,但是這生產力和技術之間的關係……對他們而言過於超前。
“很簡單,朕舉個例子,在雕版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籍是不是都是靠篆刻或者手寫傳抄?”
“而在雕版印刷術發明後,一本書原本需要七天到十天抄完,印刷術印刷第一本需要十天,而等雕版刻好後,接下來印刷百本千本,則隻需要不到三天時間,這便是技術帶來的生產力的提高。”
李承道舉了個簡單明了的例子。
雕版印刷術就是幾十年前的發明,大大減少了文化傳播的難度,降低了書籍成本,是近來對於人們生活改變最大的一項發明。
眾人聞言方才恍然大悟,明白了李承道說的是什麼意思。
“工匠之藝從來不是什麼奇淫巧技,在朕看來它的價值超過千萬、億萬黃金!”
“農商能使國家富庶,但是技術則能讓國家強大!”
“朕欲在全國各地鋪設軌道馬車,若是鋪設成功,那麼乘此馬車可日行千裡,一日從長安到洛陽。”
“試想一下,若此次旱災時有這樣的馬車,將各地糧食源源不斷並且迅速送往受災地,百姓又怎會恐慌?”
“若是有此馬車,各地商貿開戰皆會便捷許多,商業發展更快。”
“若是我們有足夠的技術,打造出強大的武器,那麼天下之大,哪個國家能抵禦大唐的鋒芒?”
李承道一連串的發問,震撼著所有人的內心。
他伸出右手,緊緊攥成拳頭,沉聲說道:“這,便是科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