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各方謀劃(1 / 1)

唐周,眾人萬萬沒有想到這個忠厚老實的小師弟會背叛自己。

甚至有幾個與唐周關係不錯之人欲要為其辯解一二,但隨即又偃旗息鼓,退了回去。

畢竟,他們都知道,大賢良師必不會拿此等大事開玩笑的。而大賢良師即然能在如此重要的集會中提到此事,必然是得到了鐵證實據的。

何況,小師弟唐周乃是大賢良師最喜歡的弟子之一,此等大事,大賢良師若未查清楚是絕不會說出來的。

雖然已經成功地揪出了叛徒,避免了起義之事暴露,但此刻張角心中卻並不輕鬆,基至可以說還略微有些沉重。

因為這唐周之事可不是他張角自己發現的,而是有其他人向他暗中告密,他這才發現如今他黃巾之中竟隱藏著如此大的隱患。

而且,甚至這告密之人不止一拔,這幾天張角竟連連收到了四拔密信,信中皆是有關唐周私自與官府往來之事。

而更離奇的是,這幾封信皆是突然出現在他房間中的。而在此之前,他的房間事先卻並無外人來過。

發生這種事,張角當即第一時間意識到這是因為自己府中之人出了問題。

但當張角前去調查時,卻已經晚了。因為當張角決定暗中對他府上之人清查時,卻收到下人稟告,他府中竟有幾人失蹤了。

到了此時,張角哪裡又會想不到,這幾人恐怕不是失蹤,而是循逃了。這幾人必是他人派到自己這裡的探子。所幸這些人必是反漢一方,否則又怎會告知自己黃巾之中竟還暗藏著這麼一個叛徒,幫助自己解決黃巾內患。

但很快張角卻又是一陣後怕,自己府中之人皆是自己從黃巾教徒之中所選心腹。但如今自己這些心腹之中就有如此多的不知名探子充斥其中,可想而知自己黃巾教內又是什麼情況。

但對此張角也是無可奈何,如今黃巾眾人已經準備多時,已經是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程度。些許小事根本就阻止不了黃巾眾人在兩月之後的起事。

而此刻,不僅是李翔這裡有人報告有關唐周之事計劃成功的事情。

在大漢各州的其他各州,也有各個黑衣人暗中向各自的主子彙報此事。

幽州一個幽暗的地宮裡,秦政高坐於王座之上,目光披靡,不怒自威。

而其下,十幾人分列左右,有老有少,各個氣質不凡。

隻見左側為首之人當先一步,拱手一禮道,“主公,那唐周業已被張角拿下了,如今黃巾內患已平。待其日後起兵反漢,雖不能直接夷滅大漢,但縱使漢朝平定此亂,已必然元氣大傷。

這樣,日會若是再有些許變化發生,漢室必無力回天,離覆滅之日不遠。這樣,主公的機會便到了。”

聞聽此言,高座上的秦政終是露出一絲微不可察的笑容,雖隻是一閃而逝,甚至底下十幾人無人發現剛才這一絲變化。

“有勞尉師了,若日後我大秦複辟,尉師當居首功。”雖心中有些許起伏,秦政仍是麵無表情淡淡地道。

而到了此處,我們也終於了解了此次為秦政謀劃之人的身份了,正是那兵家四聖的尉聖尉繚子無疑了。

尉繚,乃是戰國兵家人物。魏國大梁人。不知姓,名繚,秦王趙政十年入秦遊說,被任為國尉後,改稱尉繚。

尉繚曾為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主張”並兼廣大,以一其製度”。

尉繚子所著的《尉繚子》一書,在古代就被列入軍事學名著,受到曆代兵家推崇,與《孫子》、《吳子》、《司馬法》等在宋代並稱為《武經七書》。

而《尉繚子》作為戰國時產生的兵書,它所談的戰略戰術等問題,雖然不如孫、吳《兵法》深刻,但在一係列問題上也有創見。

首先,《尉繚子》提出了以經濟為基礎的戰爭觀。其次,《尉繚子》也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戰略戰術思想。第三,《尉繚子》的另一重要貢獻是提出了一套極富時代特色的軍中賞罰條令。第四,《尉繚子》一書保存了一些其它重要軍事條令。

揚州一處大型莊園之內,朱升亦是向朱元璋興奮地彙報著什麼。

明代的朱升隻是單純地與朱元璋是君臣關係,但此世他們卻皆成了江東朱家之人。

隻不過,朱元璋是朱家嫡係繼承人,而朱升卻隻是一介不起眼旁係子弟,甚至會時不時受到主家族人的欺淩。

而朱升是在朱元璋一次無意間出手相助才決定跟隨朱元璋。

而朱元璋起先是不太在意朱升的投靠的,但不曾想這朱升竟從幾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中猜出他有反心,而後更是為其連出幾計,幫了朱元璋不小的幫。

事情到了這種地步,以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如何看不出自己這位不起眼的族弟之才,當即將其倚為心腹幕僚,並不時向其請教。

“兄長,如今以黃巾之力將來必使大漢元氣損失殆儘。而在此期間兄長隻需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坐看各方勢力爭鬥便是,而後待各方士氣大損,兄爭便可攜大軍之勢,掃平天下。”朱升一臉喜意地向朱元璋謀劃道。

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待朱升與朱元璋來到三國後,朱升仍為朱元璋獻上了相同的策略。

朱升,字允升,安徽休寧人,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文學家,明代開國謀臣,官至翰林學士。朱升在元末曾被鄉舉薦為池州學正,後避棄官隱石門,學者稱楓林先生。後因向朱元璋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被采納而聞名。

而聽到朱升為自己的謀劃後,朱元璋亦是讚同的點點頭。

此時朱元璋心中卻是慶幸不已,當時隨手幫了一手的落魄旁係子弟竟有如此大才。若不是當初心血來潮,恐怕自己就要錯失大才而不自知了。

而在荊州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落裡,同樣有數人聚在一起,議論著這唐周與黃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