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無法無天正文卷第二百六十八章工業的第一步,由此開始!汴梁的窮人很多,天下的窮人更多。
趙駿照顧不了所有人,他也隻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到一些事情。
大宋還是太缺錢了。
但搞錢不是說一天兩天就能搞到,國內的蛋糕就這麼點大,做大蛋糕,把生意做到國外去才是正道。
然而古代的海貿和陸地貿易永遠都受限於一個條件——交通。
在生產力提升之前,基本上泉州和廣州那邊往中亞做生意,每年有個幾千萬貫出口額就是極限。
現在唯一的大買家就是挖到銀礦,陡然乍富的日本。
根據後世西方學者安德烈·貢德·弗蘭克所寫的《白銀資本》當中記載,14世紀到16世紀這一百多年間,日本四島除了石見銀礦以外,還有其它存儲量不算少的銀礦。
其中以石見銀礦存量最多,每年產銀30噸,巔峰時期產銀38噸,開采了400多年,預計總儲備量達到1.2萬噸,價值約3億多兩。
加上其它銀礦,每年從日本生產和供應到明朝的白銀達200噸左右。
隻不過目前才剛剛開始,石見銀礦雖然已經被發現,但開采量還是太低,去年一年也就采了15噸左右,哪怕大宋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可那邊的發展也才剛剛起步,哪那麼快建設起來?
所以實際上雖然發現了大型銀礦,可宋朝這邊每年的進口額其實主要還是以銅礦、硫磺為主。
白銀加上其它原本就發現的產地,每年也就為大宋供應約50多噸,雙方之間的白銀流入額目前隻有明朝的四分之一。
按照比例來算,差不多相當於每年一百三十多萬兩白銀的樣子。
黃金倒是有不少,根據日本學者森克己在《續日宋貿易之研究》中認為,從北宋到南宋,日本每年輸入到中國的黃金在一萬兩以上。
現在日本那邊又在宋彩的幫助下“發現”了佐渡金山,而且這個金山還有大量伴生的白銀礦和青銅礦,發展起來的話,又能為大宋提供更多的黃金和白銀。
如此金銀銅鐵、硫磺以及其它大量礦產,組成了大宋與日本還有高麗之間的貿易,雙方貿易額差不多四千萬貫。
曆史上根據記載,仁宗時期明州市舶司入五十萬貫,以海貿十抽一的稅率,也就是當時宋日之間民間貿易額才五百萬貫,要到南宋才能突破到一千萬貫。
但從康定元年雙方簽訂自貿協議開始,兩年時間足足增長了八倍,就在於積極與日本溝通,幫助它們擴展了國內的金銀礦產。
這樣加上高麗那邊的貿易,從康定元年到慶曆三年,三年多時間裡,已經為大宋帶來四百多萬白銀。
而且隨著時間推移,雙方的貿易額隻會繼續增長,從而帶動大量產業,讓日本那邊也技術升級,自然也就能持續擴大白銀流入。
根據學者萬明的《明代海外貿易數量研究》,明朝中後期平均每年有700萬兩白銀流入到大明,其中日本流入達到了每年五百萬兩左右,另外一二百萬兩來自於美洲白銀。
所以隻要大宋持續把貿易做下去,將來大宋像明朝那樣,貿易額到七千萬兩白銀,年入七百萬兩白銀就不再是夢。
隻不過現在最缺的就是時間。
一月份,趙駿過二十九歲的生日,趙禎打算大操大辦,好好慶祝一番。
但被趙駿拒絕。
他隻是和家人一起吃了個飯,就繼續開始處理國事。
二月份,研究院那邊有好消息。
根據趙禎提供的硫酸銨肥料終於研製成功了。
這個東西屬於化學方向了,趙駿是完全不知道,但他記得小時候爺爺自己做過。
他是農村的,小時候家裡會養豬,豬圈和人的廁所是一間屋子,下麵挖個大坑,上麵鋪上木板,旁邊豬待在豬圈裡,人和豬的糞便就從木板夾縫間掉到下麵的大坑裡去。
以前不懂這些,後來才想起來,爺爺還曾經往糞坑裡倒過白色粉末,隻是當時不知道那是啥玩意兒,也跟趙禎他們提過。
隻是宋代像這樣的漚肥技術其實已經普及,很多農村都是這樣建,也就沒有科普的必要。
唯一的問題就是不知道那白色粉末是什麼了。
結果意外的是,趙禎今年年初找趙駿要筆記本,居然在一本曆史裡找到了配方。
以人尿糞50斤、硫酸鈣﹝熟石膏粉﹞5斤,加20斤水,攪拌混合均勻,放置10-15天即可。
也就是人尿糞,熟石膏粉和水以10比1比4的比例製作就行。
甚至那本曆史裡還有碳銨肥料配方,是以人尿糞或牛羊豬雞糞加黃豆粉加熟石膏粉以100比1比8的比例製造。
趙駿這才明白,那粉末居然是石膏粉。
隻是碳銨肥料配方需要黃豆粉,這東西在古代不僅人要吃,而且還是戰略物資,給馬用的豆料,成本太高,自然不能用。
所以硫酸銨肥料最好。
研究院那邊在一月份把成品硫酸銨肥料製造出來,然後用生長周期比較短的“崧菜”,也就是小白菜進行實驗。
二十多天之後,成熟的小白菜果然長得比沒有用肥料的小白菜更好更茁壯,產量也提高了許多。
報紙馬上進行跟進宣傳,全國的進奏院都發動起來,紛紛把趙禎發明了新肥料的消息傳遍全國,各配料比例也迅速傳達下去,要求各地百姓自己製作施肥。
趙禎這段時間可謂是大出風采。
報紙和進奏院將他一頓猛吹,不止宣傳官家發明的新肥料作用有多大,還鼓勵百姓多開洞腦筋,自己研發,多搞發明創造,朝廷會有獎賞。
一時間全國都掀起了一場發明熱,在未來幾十年內,不少有用的東西被發明出來,上報到發明局申請到了專利。
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趙禎平白無故地出了這麼大的風頭,高興不已,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有理由找趙駿要筆記本玩了。
朕隻是想從曆史裡找更多的發明創造,朕有什麼錯?
惹得趙駿翻著白眼無言以對。
四月份,趙駿前往武安。
眾所周知,後世我國河北省是鋼鐵重要基地,也是全國排名第一的產鋼省份。
之所以如此,一來這裡鐵礦和煤礦極多,二來交通也最便利。
其中又以邯鄲鋼鐵和唐山鋼鐵最出名。
但在宋代,唐山就算了。
那是遼國地盤。
可為什麼趙駿沒有選在後世著名的煤炭和高品位鐵礦石產區邯鄲呢?
因為交通。
宋代邯鄲隻有一些小河流,沒有中大型河流。
最近的大河是四十公裡外的滏水和洺水。
而武安同樣也產煤礦和鐵,但它離洺水的距離隻有幾公裡,而且洺水連著漳水,漳水又連著永濟渠。
所以此時的武安比邯鄲更適合鋼鐵冶煉。
趙駿在汴梁就召集鐵匠建設了小型鋼鐵工廠,經過幾年實驗,終於把貝斯韋空氣煉鋼法還有貝塞麥轉爐煉鋼法搞了出來。
那麼興辦鋼鐵廠就勢在必行。
從去年開始他就令人在武安和洺水之間修建水渠,並且擴展洺水河道,在武安東麵,也就是後世九龍山礦區山腳開始修建廠房。
經過一年的努力,水渠修建好了,河道也擴展了,廠房也建得差不多,而且還準備了大量冶煉設備和工具。
四月六日,武安縣縣城外,武安縣令韓公彥以及負責這次建造的技術官員蔡質早已經等候。
趙駿的徐徐到了近前。
大小一眾官員連忙上去說道:“見過知院!”
“嗯。”
趙駿下了馬車,點點頭道:“誰是蔡質。”
“下官在。”
武安坑冶鑄鐵監知監蔡質連忙上前說道。
此人的曾祖父蔡綰曾經在宋初就是武安苑城三冶使,算是祖上專門負責冶煉製造。
“武安煉鐵曆史發展很長,但這一次是煉鋼,你有沒有信心啊?”
趙駿笑著問道。
“下官定萬死不辭!”
蔡質忙道。
“嗯,介紹一下情況吧。”
“是。”
眾人就邊走蔡質就邊說。
武安煉鐵曆史能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當時以木炭為煉鐵材料,後來鼓風機發明,就以煤炭煉鐵。
隻是煤炭含雜質頗多,主要是硫、磷,導致質量不佳,所以大宋的鐵器質量不是很好,史料記載“極脆易折”。
賈昌朝就曾經說過“造之不精,多脆狀”。
沒辦法,其實到宋朝以後,煤炭就已經成為了主要煉製方式,木炭的成本還是太高了,就必然會導致質量下降。
不過趙駿的貝斯韋空氣煉鋼法卻能完美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加入空氣,將鐵水中的硫和磷氧化成易於分離的氧化物,從而降低鐵水裡麵的硫和磷,讓鐵變成鋼。
事實上貝塞麥轉爐煉鋼法和貝斯韋空氣煉鋼法本就是相輔相成,一個是能大幅度提高煉鋼效率,另外一個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鋼鐵質量。
眼下趙駿通過幾年的試驗,已經製作出了適用於這兩個辦法的鋼鐵轉爐,現在正是開始大幅度製造的時候。
一行人很快來到了鋼鐵廠,此時鋼鐵廠是建立在原來的冶煉廠上,受限於發展水平,肯定不是後世那種鋼鐵廠房,隻是用夯土牆和磚頭壘砌。
甚至還有一些高爐直接就在室外擺著,下雨天的時候也隻能用棚子遮起來。
看著很粗糙很簡陋,但這已經是現在最好的煉鐵廠。
趙駿到的時候所有的東西都已經搭建好,他環顧看向四周,煉鐵工藝依舊是宋代的高爐煉鐵法,用耐火的黏土製作成高爐,在裡麵通過煤炭煉鐵。
他之前用木炭煉出正常的鐵,再用唐代的灌鋼法弄出大批鋼,然後再倒入模具當中,製作出轉爐出來。
整個過程在宋代的工藝完全不成問題。
畢竟宋代的模具製造工藝彆說是轉爐,就算是幾噸重的鐵人都能製造,並且還栩栩如生。
而且貝塞麥轉爐的工藝也並不複雜,其實就是一個大鋼爐,兩側裝上杠杆輪。
煉製的時候將熔融狀態的鑄鐵從上方倒入轉爐中,然後通過底部的特殊管道向內部注入加壓的熱空氣。
熱空氣穿過鐵水,燃燒掉鑄鐵中的碳和其他雜質,使其變成鋼。
至於貝斯韋空氣煉鋼法就更簡單了,把原來的黏土耐火磚加入石灰石就行,完全沒什麼技術難度,缺的是被人發現方法而已。
趙駿那麼久才把東西搞出來,主要是他之前老早就離開了開封去地方巡視,於寶元二年年底才回到汴梁。
搞那個小鋼鐵廠隻花了幾個月時間就把原理和工具全都製造成功,完全沒有難度。
此時一切準備就緒。
工廠裡數百名工人都在外麵夾道歡迎他。
趙駿四處掃視,覺得沒什麼問題,就問韓琦的侄子韓公彥道:“你們試過了嗎?”
“已經試過了。”
韓公彥興奮地道:“如知院說的那樣,隻需要一刻鐘左右,就能將鐵水煉製成鋼!”
“嗯,開一爐試試。”
趙駿說道。
“開一爐!”
蔡質連忙下令。
頃刻間十多個工人就開始行動。
他們先來到一座高爐邊,往裡麵開始加煤炭,然後拚命推動鼓風機。
大概30多分鐘之後,工人們從高爐裡將大量生鐵扒出來。
實際上根據《天工開物》記載,從鐵礦石煉出生鐵的過程應該在6個小時左右。
但他們自然不敢讓趙駿等那麼久,所以在趙駿來之前,就已經先煉好了一爐生鐵,等趙駿到了之後再加熱就行。
大概幾百斤的生鐵被工人們用鋼框架住,然後用鉤索把鋼框四個角勾住,再通過一個高大的架子,利用滑輪原理,拉到了一個轉爐邊。
眾人再拚命拉動繩索,把鋼框抬起來,順利倒入轉爐當中。
此時生鐵溫度非常高,接著旁邊鋼爐的工人開始不斷拉動鼓風機,轉爐上方就像是火山噴發了一樣,咕嚕咕嚕地冒著火星子。
要不是拉鼓風機的工人頭上與兩邊有鋼板保護,恐怕都要被濺出來的火石給燙傷。
過了大概十多分鐘,轉爐完成了氧化過程。
隨後兩邊的工人轉動輪盤,巨大的轉爐緩緩倒下,從中倒出猶如岩漿一般的鋼水。
這些鋼水暫時先用耐火磚做的模具裡,以後不管要製造什麼東西,隻需要做模具就行,直接倒進去,甚至連刀劍或者大炮的模具都沒問題。
而看著那鋼水咕嚕嚕地流入模具,趙駿即便離著幾十米,都能感覺到熱浪撲鼻而來。
哪怕是見過這樣的場景,他依舊能夠震撼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偉大。
說實話。
這些技術並不困難。
難的是人們該怎麼發現它們的存在。
曾經西方人找到了辦法。
而現在。
也是時候輪到東方人屹立於工業的前沿了。
趙駿忍不住說道:“工業的第一步,由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