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來!
是!來人是親兵,送來的是一份新的情報,送到蘇子籍手中,就退了下去。
這打破了剛才氣氛,蘇子籍若有所思。
剛才,不單是文尋鵬,連著自己也感受到了幾分。
蘇子籍其實是不信氣成龍形,這其實非常簡單,氣乃製體,簡單的說,掌了大軍,才有虎豹之形。
沒有軍權,哪怕仍舊官居二三品,隻有散氣而無形態。
官與皇帝也一樣,任何太祖或皇帝,都必須成了皇帝才有龍,而非相反。
可剛才,的確有了。
形神之妙,借假修真?
情報是用信封裝著,封著口,蘇子籍若有所思的拆開,抽出裡麵的信瓤兒,展開一看,就笑了。
原來如此。
你來看看。蘇子籍將這情報遞給了文尋鵬。
文尋鵬忙收斂了情緒,把方才所有想法壓在了最深處,走過來,雙手接過了情報。
此刻的他,又是冷靜的謀主了。
原來如此!文尋鵬仔細看了看情報:不僅僅吳委,尚有常古、田餘嘉、陳斐等人!
選人有十之數,不過自古艱難唯一死,答應去死的,不算多!
其中陳斐不服,想去衙門報案,半路遇匪,身中十一刀而死,家人伏之痛哭!
衙差不但不查案,反懷疑家人鬥毆而死,扣押其父其兄入獄!
主公,六縣儘發呀!
這不是一個人二個人能辦到,可以說,看到了這份情報,討論的這件事所缺的最後一塊已經拚上了,文尋鵬明白了事情的始末,以及對麵計謀的全部內容。
眾正盈於鄉野,卒以發憤一擊!文尋鵬用憂鬱的目光掃視一周,遙視著遠方,歎著:張岱,要死了?
我也是剛剛想到的。蘇子籍沒有多少驚容,不快不慢說:祭品不僅僅是義士,還要忠臣啊!
看來,皇上是想弄個連孤都無法翻身的鐵案了!
蘇子籍這麼說,並非是隨意,而是張岱這個人,雖然被官員嫌棄厭惡,但哪怕不想與張岱共事的官員也要承認,張岱是個清官,更是對朝廷忠誠人清官。
這一點,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認的事實。
在民間,張岱的名聲就更好了,畢竟張岱過去搞出來的事,都是常人所不敢乾的,很具有傳唱度。
個彆地方,還有戲班子將張岱的故事改了改,唱成了戲文。
所以,張岱有時也被一些百姓稱為張青天。
青天二字,似乎是普通百姓對一個官員最好的評價。
當有人被冠以這個稱呼時,那就足以說明此人在民間的威望了。
唯一值得商榷的是,張岱真正當過父母的郡縣,不這樣想!
可是,那才幾個郡縣,不礙大局。
若獻祭了義士不說,再獻祭一個眾人心中的清官、忠臣、百姓心目中的青天,這就可以達到一個難得的效果。
文尋鵬一聽,本來已是想明白了,更是心裡都一沉:好毒的計策!
三代忠烈,為民請命,殺了以剛烈聞名的清官,在旁人看來,這一切都是太孫您剛愎自用,鬨出的大事!
皇上真的深不可測,對您又狠到骨子裡去了!
一想到這個計策若成了,太孫會遭遇怎麼輿論逆轉,文尋鵬汗就浸濕了後背。
抬頭再去看太孫時,卻發現太孫若有所思,神情很平靜,不像是強裝。
太孫的反應,使文尋鵬籲了一口氣。
太
孫知道這件事後,卻這般反應,莫非已經有了已經有了應對之策?
是了,這計策雖毒,既是提前獲知了情報,那直接攔下張岱被殺一事,不就什麼都不會發生了?
現在去阻攔此事發生,也來得及!
就在這樣想著時,太孫果然向外而去,見他遲疑著,停住腳本轉身:去吧,我們去張岱行館。
果是!
太孫要帶自己去阻止張岱被刺殺一事?
文尋鵬立刻跟上去,同時說:我們要立刻阻止的話,還需帶上親兵,以及強令張岱……
不,為什麼要阻止?
孤去,隻是送這位清官最後一程……輕服簡車罷。
太孫說著,已到庭院小門前,幾乎同時,兩個人,都住了腳步。
微風徐徐,文尋鵬想心沉鬱下來。
文先生!良久,蘇子籍仰首望著樹冠,徐徐說:張岱這個人,清正是沒有話說,但不能為政一方一部一衙,隻能養之而劾查風紀。
我自本心來說,是厭惡的,但也佩服的!
為了規範官場風氣,總得給他一個善終!
文尋鵬仔細聽著,他不認為太孫在這時,還說虛飾的話。
就聽著太孫收斂了神色:……隻是,這是建立在張岱此人,不與孤為敵,不想拉孤下馬的基礎上。
聽到這裡,文尋鵬已悚然而驚:您是覺得,他是死士?
以死構陷太孫。
差不多!
蘇子籍憂鬱的說著:方惜跟餘律,太年輕,落入陷阱不難!
張岱再怎麼清正,他為官也是幾十年了,屢次大案,卻都能全身而退,說他一點不知不會,一點不知道權變,孤不信的!
現在,這時局,他真的一點都不知道麼?
若是知道,其心就可誅了!
這話聽的,大出預料,又在情理之內,文尋鵬額上已滲出汗,的確,張岱老了,要是有了默契,以死換取一生清名,青垂青史不說,還能庇蔭子孫,這並不難想通。
隻是,大部分人想不到這點,這也太出人預料了,但見太孫已是向外去,卻也不好再說。
文尋鵬自絕智計很難有人比擬,可現在,祖孫二人都時時意外之外。
天家,就是這樣嗎?
他們所待的地方,距離張岱處行館不算遠,隨著剛才停留,現在出去,牛車已被人備好。
蘇子籍帶著文尋鵬上了牛車,跟著的人都是騎兵,全是蘇子籍的府內親兵,身著甲胄,但數量不算多,八個而已!
看著架勢,真是去送行。
其實就算是去阻攔義士殺官,也用不著太多人。
但太孫方才所說的話,仍回蕩在文尋鵬的耳畔。
張岱這次是必死了?
可就算張岱彆有用心,以自己見識,還得阻止,爭取時間一一死了,對太孫又有什麼好處呢?
這也是文尋鵬暫時還沒想明白的點,義士是義士,被殺的也是很有名望的清官,到時還活著的太孫,不就成了活靶子?
百官非議,朝野沸騰,以此計之毒辣,又有皇帝居中指揮,想要破局,並不容易,莫非還有彆的辦法,可以扭轉這種十分糟糕的局麵,太孫才會不改變皇帝的計策,眼睜睜看著計策實施,甚至親眼去看一看?
蘇子籍一上牛車,就閉目養神,不再說話。
文尋鵬縱然有很多問題,也不敢呼醒太孫,詢問太孫,隻能憋著,或許到了時候,自己就能明白。
太孫既這樣成竹在胸,那自己也沒什麼可擔
心了。
可便是明白這一點,文尋鵬的臉上,也依舊是閃過了一絲憂色。